正文 第1章 引論:成功,需要有追問自我的勇氣(1 / 3)

誰都在夢想成功,誰也不願意放棄成功的夢想,而成功又是多麼的艱難,誰都要付出巨大的代價。而今天的世界又非常務實,也隻承認成功,不管你的意願是何等的善良,不管你的理想是多麼的崇高,隻有你成功了,才能使人誠服;一旦成功了,人們就會把你推向崇拜的峰巔。

有哲人曾說:“人生最大的敵人,不是別人,而是自己!”這是振聾發聵的醒世名言。一些人為了自己贏得成功,總喜歡追問世界,卻不想追問自己;一些人總喜歡憤世嫉俗,卻很少質疑自己,其實,不認識自己,又怎能認識世界呢?不把握自己,又怎能把握世界呢?沒有追問自我的勇氣,能在這個萬象世界中腳踏實地地走向成功嗎?生活告訴我們,要成功,不妨大聲地追問自我,從追問自我中去尋找目標、尋找智慧、尋找力量!

追問自我,是一種清醒,一種自覺,一種勇氣,一種生命力,呈現給人們的是一種追求成功的自信與活力,彰顯給世界的是我與世界關係中的我所負的主體責任心。

追問自我,是對世界的坦誠與直率,是對未來的誓詞與宣言,有追問自我的勇氣,才是遠見,才是卓識,才有成功的希望,才有再創輝煌的雄心與膽量。

古希臘的德菲爾城的阿波羅神廟中刻有銘文:“認識你自己!”它告訴我們,主宰你的命運的不是神,而是你自己;無須祈求神賜予你幸運,隻需要你自己把握人生的主動。這是神的啟示,神的忠告,是千古一誡,是走向成功的第一需要。

思想教育者都熱衷於追求自己的成功,最大限度地提升自身勞動的價值,最大限度地促進人的完善和社會的發展,誰都在竭盡全力編織自己的輝煌。廣大思想教育者為了自身的成功,都不得不經常地對自身的勞動作科學審視和價值權衡,在反思自我、追問自我、否定自我、重塑自我中,頑強地走向成功。這是古今中外思想教育者成功追求中的共同軌跡。

一、勇於追問自我,堅持教育的馬克思主義品性

勇於追問自我是馬克思主義的重要思想。敢於自我追問,自我批評,自我更新,是共產黨人的基本品質,是共產黨人的生命力所在。勇於追問自己是一個人成熟的表現。馬克思站在時代的高峰,以其銳利的思想無情地批判整個舊世界,但他從來不忽視對自身的審視與批判。

馬克思主義不讚成“對對方采取批判的態度,對自己本身卻采取非批判的態度”。辯證法告訴我們,批判世界的同時,也要批判自己,要正視自身的不徹底性,正視自身的弱點,不妨更多地以至無情地審視自我、嘲笑自我、批判自我,這樣才能保持自身的理性,才能走向成功。馬克思說,“像19世紀的革命這樣的無產階級革命,則經常自己批判自己,往往在前進中停下腳步,返回到仿佛已經完成的事情上去,以便重新開始把這些事情再做一遍;它們十分無情地嘲笑自己的初次企圖的不徹底性、弱點和不適當的地方”。我們黨也從來認為,批評與自我批評是保持共產黨人的革命性與先進性的重要武器,流水才能不腐,教育也隻有在不斷的自我追問中才能保持自身的清醒與銳氣。

勇於追問自我是馬克思主義者對自身事業的自信,對自身目標的堅定。思想教育者要經常按時代的要求追問自己,我們所做的一切符合時代的潮流嗎?

按人民的意願追問自我,我們的辛勤勞動能在多大的程度上滿足人民的需要呢?按思想教育的目標追問自我,我們已經盡最大的努力促進了人的發展與社會的發展了嗎?按照共產黨人應有的品質追問自己,我的教育動機純正嗎?我能做到“不畏浮雲遮望眼”嗎?我的人生價值實現了嗎?

追問自我有深厚的傳統文化根基。中國曆史上許多富有遠見的思想家都曾竭力呼喚人們從善於反思自我中去創造新我。東方文化提倡反省,西方文化提倡懺悔,都是說人的理性要從審視自我開始。一個思想教育者應該是唯物主義者,應該有反思自我的坦誠,“反身而誠,樂莫大焉”(《孟子·盡心上》);應該有歡迎否定自己的真誠表白,“非我而當者,吾師也”(《荀子·修身》)。“人貴有自知之明”,是中國人的俗語。杜牧的《阿房宮賦》中說:“秦人不暇自哀而後人哀之,後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後人而複哀後人也”。哀即反省。作為一個思想教育者不妨經常靜下心來,仔細傾聽自己的腳步聲。

辯證法告訴我們,人總是在自我、非我中前進的,不要怕否定自我。有勇氣批判自我、否定自我,甩掉自己身上的曆史包袱,才能成功地創造未來的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