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黨和政黨製度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曆史階段必然產生的社會政治現象,具體政黨的性質和政黨製度的類型因所代表的階級和所在的國情不同而不盡相同。
第一節政黨概述
一、政黨的本質
馬克思主義認為,政黨是某一個階級、階層或集團,為實現其根本利益,以取得政權和鞏固政權為主要目標而建立起來的政治組織。馬克思主義關於政黨含義的概括包括三方麵:第一,政黨是階級的政治組織,是由階級的一部分所組成,肩負著領導本階級的群眾及其盟友為實現本階級的利益而鬥爭的使命;第二,政黨是有組織、有綱領的政治組織;第三,政黨是以取得和維護政權為目的的政治組織。政黨要使自己的綱領得到實現,就必須取得國家政權和維護已經取得的國家政權。在取得國家政權前,政黨的奮鬥目標主要是奪取政權;政黨在奪取政權後,奮鬥目標必然轉化為以維護政權為主。
二、政黨的類型
政黨按照不同的標準有不同的分類。按階級基礎分類,政黨主要可以分為資產階級政黨和無產階級政黨兩大類;按意識形態分類,主要有資本主義政黨,社會民主主義政黨,共產主義政黨和民族主義政黨四類。有的政黨還與宗教信仰有密切聯係,與天主教或基督教相聯係的政黨一般屬於資本主義政黨類型;與伊斯蘭教和佛教相聯係的政黨一般屬於民族主義政黨類型。按政黨的政治地位分類,政黨通常可以分為執政黨和在野黨(或反對黨),也可以分為執政黨和參政黨。
三、政黨的特征
一是具有較穩定的組織係統。任何政黨都必須建立自己的組織。穩定的組織是現代政黨的根本特征之一,也是政黨的力量所在。政黨由領袖、幹部和廣大黨員按一定的規則組成,有中央、地方、基層組織機構。政黨不同於國家權力機構,不是靠強力來維係運轉,而是靠組織紀律作為開展活動的組織保證,主要通過成文或不成文的組織紀律來約束其成員的行為。
二是都有自己的政治綱領。政黨綱領就是一個政黨的指導思想和方針政策集中反映了政黨所代表的階級、階層或社會集團的根本利益和意誌,具體包括兩個方麵的內容:一是政黨的理想和信仰;二是政黨的路線和政策。政黨綱領是現代政黨對內加強團結的精神支柱,對外加強宣傳和進行鬥爭的一麵旗幟。
三是具有較穩定的組織成員。政黨成員是構成一個政黨的基本細胞,任何政黨要履行一定的政治功能,發揮一定的政治影響,達到一定的政治目的,這些都離不開黨員。因為黨員是政黨借以實現政治綱領的主要力量源泉。
四是具有明確的政治目標。政黨與一般的社會團體的不同之處,在於政黨都是為了爭取和實現對國家的統治權,並在爭得統治權之後鞏固其統治,最低限度是幹預和影響國家政策,以便維護各自代表的階級、階層或社會集團的利益。即使那些勢單力薄的在野小黨,也總是圍繞國家政權展開自己的活動,或者推出各種政治主張,通過各種渠道影響政府實行某些有利於自己的政策;或者力圖在議會中占據更多的席位,在政府中謀得更多的職位,以便為自己所代表的階級、階層或社會集團的利益服務。至於處於非法地位的政黨和拒絕參加政府的政黨,則往往把武裝奪取政權作為自己的政治目標。
五是有一個比較穩定的領導核心。一定的階級、階層或社會集團,都要造就和選擇一批經過考驗,具有政治經驗、鬥爭藝術和組織才能的政治人物來充當政黨的領袖。政黨主要由領袖集團統一全體黨員,進而統一本階級、階層或社會集團的思想和意誌。
四、世界政黨概況
當今世界仍然存在階級和階級鬥爭,因而當代世界各國普遍存在政黨。全世界200多個國家中,除了大約20個國家和地區因實行嚴格的君主製或政教合一政治製度而沒有政黨存在外,其他絕大多數國家都存在代表著不同階級、階層利益,有著各自名稱的政黨。目前全世界存在著各種性質、名稱的政黨大約有5000多個。
世界上最早的政黨產生於英國。1679年5月,英國議會中代表資產階級和新貴族的議員們提出反天主教的《排斥法案》,圍繞這個法案,英國議會迅速分裂為兩派。一派(被對方鄙視為“輝格黨”,意為“蘇格蘭盜馬賊”)代表資產階級及新貴族的利益;一派(被對方蔑稱為“托利黨”,意為“愛爾蘭歹徒”)代表舊的封建勢力。雖然兩個黨的活動還局限於議會內,沒有形成全國性的公開組織和係統,但從曆史淵源看,它們就是政黨的前身。1694年,輝格黨建立了第一個政黨內閣。在該黨執政期間,初步建立起內閣製和政黨政治的某些基本原則,如議會中的多數黨進行組閣。1832年,英國議會通過了《選舉改革法》,擴大了擁有選舉權者的範圍,政黨要在選舉中獲勝,就必須以組織的力量擴大影響。兩黨為了爭取選民,在全國競相發展自己的組織。1833年,托利黨改名為保守黨,1839年,輝格黨改名為自由黨,具有近現代意義的政黨便正式形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