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康社會思想的起源看,其背景是對亂世條件下,通過重建“禮義”為手段,實現民眾的安居樂業。但是,這代表了經典儒家思想家對理想社會的追求,是在生產力水平低下的小農自然經濟條件下,對富足、和諧、無私、信用、友愛的理想社會的期盼。由於這些思想的民生性傾向,被曆代知識分子所推崇,也為人民大眾所接受,“小康”成為其憧憬向往和凝聚人心的社會理想旗幟,還成為了中國傳統的政治家、思想家治理國家的主流觀念。在中國漫長的封建社會的曆史進程中,高度集權的封建專製,社會統治黑暗,財富聚斂的殘酷,使這些孜孜以求的中國傳統文化理想被一次又一次地戲弄,但千百年為中國曆代的儒家知識分子所固守,小康社會的理想成為他們追求的社會理想,憂國憂民的民生價值趨向成為中國優秀文化人的道義核心。應該看到,由於小康社會理想的存在,曆代統治者都把“正綱明紀”、“尊卑有序”作為國家治理的信條,新王朝的謀政興幫都以“恢複綱紀”、“與民康樂”為綱領,這些傳統主流文化的存在,對封建專製製度的殘酷性和破壞性不同程度地起到了有力的約束和牽製作用。
從孔子提出“小康”和“大同”以來,曆代代表社會主流的儒學思想家進行了進一步的闡釋和發展。其中,東漢何休提出“公羊三世說”(衰亂世、升平世、太平世),南宋胡國安的《春秋傳》,朱熹的聖賢說,有較大的影響。這些傳承下來的中國傳統文化內核,實質上是把對私有財產的尊重和對私有製的肯定作為社會的“禮法”,有等級秩序的私有社會。“我國古代人們描述的‘小康’社會,充其量是人類社會剛剛邁進私有製時代的一個充滿禮儀等國家法律製度和道德規範來維持秩序的社會。”
在近代中國,致力於變革維新和社會革命的先進的知識分子,托借古代儒家思想來闡發自己的主張,從變法維新到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都對“小康”、“大同”思想推崇備至,形成了以弘揚儒家傳統思想為麵貌的民生思想大發展的高潮。康有為的《大同書》,比曆史上經學家們的散雜闡釋就更全麵係統,對中國近代社會的嬗變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孫中山領導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提出“三民主義”(民主、民生、民權)為其理論指導,把“天下為公”、“世界大同”作為最高理想。孫中山在1918年發表的《建國方略》中提到:“建設者首要在民生,故對全國人民之食衣住行四大需要,政府要與人民協力,共謀農業之發展,以足民食,共謀織造之發展,以裕民衣,建設大計劃之各式屋舍,以樂民居,修治道路運河,以利民行。”從康有為到孫中山,他們的社會政治理想秉承了古代儒家的思想,但是受到西方文化的影響,融入了西方的進化論、空想社會主義、資本主義等思想,已突破了中國傳統文化的框架,代表的是舊中國具有民主主義思想的知識分子和一般小生產者憧憬的理想和目標,對改良社會和結束中國封建統治有著曆史的進步意義。
總之,“小康社會是理性與現實的社會,與中國曆代的治國方略、傳統的士大夫精神和民眾的生活息息相通。”從孔子提出“小康”、“大同”思想以來,“小康”一直是建立在落後生產力和封建土地所有製基礎上的自給自足的小農社會基礎上,它有著明顯的曆史局限性,但它反映了長期處於貧困狀態的民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激勵著無數仁人誌士為之奮鬥不息,追求國家安寧、社會富足、人民幸福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神。在漫長的中國封建曆史中,戰爭、動亂、災荒、饑饉等相伴始終,小康之治是何其的艱難,而實現人民休養生息、安居樂業的“小康社會”還是成為了中國人數千年的夢想。
二、鄧小平小康社會思想的民生意義
鄧小平開創了中國改革開放的新時代,把建設小康社會作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發展戰略藍圖,是在對科學社會主義的發展中,融入了豐富而深刻的中國傳統文化因素,也就是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發展的理念。可以說小康社會思想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時代新成果。
1.鄧小平小康社會思想是極具民族特色的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新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