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如流動的水不斷地變化著。像流水遇到阻攔會繞道一樣,社會也會隨著曆史事件而扭曲搖擺。正如水流越接近大海會越發平直而洶湧,隨著文人政府的出現,民主化的大道也正豁然展現。也許這是順應曆史發展的。然而就像已經定向的流水難以倒流那樣,要使已經形成慣性的社會發生變化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猶如在改造彎曲的河道的過程中為了不使洪水泛濫需要修築防波堤一樣,在改造我們社會的過程中為把改革的副作用和失誤減少到最低限度,就需要有穩定而可靠的改革方法。
這是一本對新政府正在推行的改革的重要一部分——行政改革的基調和方向、行政改革的邏輯和有效的推進方法加以整理的書。然而這本書並非早有策劃,也不是根據周密思考設計的產物,可以說是偶然的產品。我們因為不滿文人政府上台前後如雨後春筍般提出的有關改革的種種話題,認為應當形成略微不同於以前的另一種說法。我們四個學者就是抱著這種不很明晰的想法,聚首於一次偶然的機會,通過不拘一格的交談,把得出的結論編撰出來,就成了這本書。就是說,這本書是我們四名研究行政學的學者對行政改革成功條件的直觀根源所作的探索,盡管我們對以前的有關改革的討論曾有過不著邊際的想法。
在這裏。我們感到,有必要對本書出版的背景以及本書所包括1的各篇文章的寫作過程作一詳盡的介紹。因為我們自信已經成功地完成了一次新的實驗。今年初,編者中的一人突然受托為社團法人韓國政策學會組織舉辦一次有關文人政府的政策基調和改革方案的學術討論會。在倉促的20多天之內要找出能執筆撰寫論文的人來,這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經多方奔波周折,終於落實到金榮枰、宋河重、宋熙俊、崔炳善等四人身上。四個人在茫無頭緒的狀態下開始討論,真不知道在四篇論文中怎麼才能盡可能地包容關於新政府的龐大的改革課題。四個人幾乎兩天碰頭一次,在結束一天的工作之餘開始艱苦的討論,難得地終於對轉變行政改革思路的必要性形成了一致的看法。
“迄今為止,有關行政改革的話題大多集中於政府機構的改組方麵。然而靠改組政府來進行行政改革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雖然每次政權更迭都曾試圖通過改組機構來進行行政改革,但韓國的行政現實似乎並沒有據此得以改善。韓國的行政太看重硬件而對軟件的改善卻等閑視之。目前韓國行政需要進行的改革,第一是完善民主;第二是實現小而強有力的政府;最後是,這一切都應以發展和增進對國民的服務為繼續。隻有當這種改革是漸進的、分權的,它才能取得成功。”
我們四人從這個角度把我國當前最緊要的改革任務概括為下列四點:(1)通過恢複社會秩序和懲治腐敗以完善法治;(2)通過放寬政府的限製並使之合理化以提倡民間自律;(3)政府在發展作為提高國際競爭力基礎的科學技術方麵重新確定自己的作用;(4)造成激發社會創新能力的氣氛和條件。
按常規,我們的討論可以到此結束,各自也可以進入到撰寫階段了。但是,四人的想法原來不盡相同。為了使四篇論文盡可能達到最大限度的協調一致,我們決定繼續進行新的實驗。實驗是以這種方式進行的:我們每次在共進晚餐時開始討論,把我們的談話都錄了音,然後記錄成文,使我們每個人都可以讀到別人的東西。我們在多次討論中始終使用這種方法。差不多連續搞了五次。然後各自就自己所承擔的主題撰寫出並發表闡明自己立場和觀點的報告(positionpaper)。其他三人聽完一個人的意見以後,毫無拘束地自由提出批評和參考意見,相互指出需要強調的內容、遺漏的方麵、不現實的命題以及實現可能性較小的方案等。盡管有時兩個人之間為爭論不同的觀點和論點提高了嗓門兒,但很快會在其他人的仲裁和調解下得出一致的結論。通過這種方式的爭論和相互批評寫出的,就是本書的第二部分。
在2月11日韓國政策學會的學術討論會上,我們以同一個聲音作了主題發言。當晚我們自己舉行了一次慶祝活動。席間,不知是誰的提議,反正大家都異口同聲地一致表示讚成。這就是,我們決定,我們的共同課題不是結束了,而是要加上從另外的角度整理的有關行政改革問題的幾篇論文出版一本書。當然,從這天開始,我們對每一篇新寫的論文都一一地繼續著我們的實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