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確認識和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製度
胡錦濤在“七一”講話中提出,“經過九十年的奮鬥、創造、積累,黨和人民必須倍加珍惜、長期堅持、不斷發展的成就是: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係,確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製度。”在馬克思主義發展史上,“七一”講話第一次係統地闡述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製度及其體係問題,值得我們認真學習和領會。
一、事業呼喚製度,實踐鑄就製度
鄧小平曾經講過,“還是製度靠得住”。科學的製度安排是讓一項事業從理念走向實踐,從理論變為行動的關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製度三足鼎立,共同支撐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全麵推進呼喚製度保障。自中國共產黨人開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以來,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係的指導之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取得了一係列的成果。這些成果既包括經濟總量的增加、國家實力的提升、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等物質層麵的內容,也包括新的經濟政治社會運行模式、科學的經濟政治社會關係等觀念和思想理論層麵的內容。要把社會主義道路探索中取得的這些觀念和思想理論方麵的成果很好地保持鞏固下來,如鄧小平所講的“不因領導人的改變而改變,不因領導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變而改變”,就需要一係列的製度把它們固定下來。
社會主義製度作為一種嶄新的社會製度,在理論和實踐上走向成熟必然有一個曆史過程。六十多年的艱辛探索,三十多年的凱歌奮進,為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製度奠定了堅實的實踐基礎。
在經濟領域,毫不動搖地鞏固和發展公有製經濟,毫不動搖地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製經濟發展,各種所有製經濟平等競爭、相互促進的嶄新格局已然成形,以公有製為主體、多種所有製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製度瓜熟蒂落;在政治領域,民主形式越來越豐富,民主渠道越來越寬廣,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成為了政治生活中的常態,人民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得到有效保障,使得人民代表大會製度這一根本政治製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製度、民族區域自治製度以及基層群眾自治製度等基本政治製度深深紮根於中國社會政治生活中;在文化領域,始終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做到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相統一的文化大發展、大繁榮,使得文化事業與文化產業相得益彰,扶持公益性文化事業、發展文化產業、鼓勵文化創新的政策已經走向製度層麵,文化體製創新方興未艾。適應社會結構日益多元、社會狀態更加開放、社會訴求越發高漲的變化,新的社會管理體製也逐漸成形。
二、內涵準確豐富,體係架構嚴謹
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積極推進社會主義製度自我完善和發展,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各個領域形成了一整套相互銜接、相互聯係的製度體係。
(一)根本政治製度
根本政治製度是國家性質的本質體現,決定國家活動的基本原則,是國家各項製度的根基。人民代表大會製度作為我國政權組織形式,是人民當家作主這一國家性質的根本體現,在我國政治製度體係中居於核心地位,是我國各種製度的源泉,屬於國家的根本政治製度。這一製度既能充分反映廣大人民的意願,又有利於形成全體人民的統一意誌,是人民當家作主的根本途徑和最高實現形式。人民代表大會製度是具有中國特色的民主製度,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重要製度載體。
(二)基本政治製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係、基本經濟製度基本製度
規範和製約著國家的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活,是製定各種具體製度的依據和出發點。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製度、民族區域自治製度以及基層群眾自治製度等構成了我國的基本政治製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製度是我國政治製度的一大特色和優勢,既能實現廣泛的民主參與,反映各方麵的要求和意見,促進決策的民主化、科學化,又能實現集中統一的管理、提高效率;既能防止一黨專政、缺乏監督的弊病,又能避免多黨紛爭、互相傾軋造成的政治混亂和低效。民族區域自治製度是我國在少數民族聚居地方實行的一項基本政治製度。民族區域自治製度實現了民族因素與區域因素、經濟因素與政治因素的結合,體現了各民族共同團結奮鬥、共同繁榮發展的主題。基層群眾自治製度能夠確保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權利,管理基層公共事務和公益事業,實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教育、自我監督,具有全體人民廣泛和直接參與的特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係以憲法和法律的形式,確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根本製度、基本製度以及具體製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係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製度納入法製化軌道,從法律上解決了國家發展中帶有根本性、全局性、穩定性、長期性的製度問題,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奠定了堅實的法製基礎。公有製為主體、多種所有製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製度,既能發揮社會主義製度的優越性,防止兩極分化,維護社會公平正義,又能充分調動廣大人民和社會各方麵的積極性,推動我國經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