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江澤民同誌在“七一”講話中指出:堅持什麼樣的文化方向,推動建設什麼樣的文化,是一個政黨在思想上精神上的一麵旗幟。這個論斷,有力地說明了我們黨必須始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前進方向的重要性。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會經濟和政治在觀念形態上的反映,又對經濟和政治的發展有著巨大的反作用。政黨作為階級社會中一定的政治集團或組織,總是代表著一定的階級或階層,維護其經濟的和政治的利益。任何政黨都必然以一定的文化作為自己的思想旗幟和精神力量,按照它們所代表的階級的利益和願望去改造世界,影響社會的發展。曆史證明,堅持什麼樣的文化方向,推動建設什麼樣的文化,鮮明地反映了一個政黨的理想信念、根本方向和精神氣度,決定著一個政黨及其事業的興衰成敗。這是文化的社會本質的客觀規定性的生動體現,也是文化的巨大社會作用的生動體現。先進文化在本質上是一定社會先進的經濟和政治在觀念形態上的反映。決定先進文化前進方向的,主要是處於先進文化核心地位的先進世界觀。先進的世界觀是在先進生產力發展的社會實踐中形成和發展的,所以總是能夠站在一定時代的思想高峰上,以寬闊的眼界和博大的胸懷,繼承既往優秀的思想遺產,把握當代的社會曆史運動,反映人民大眾的意願和要求,為先進階級提供新的文明、新的道德、新的精神和新的理想,成為先進階級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和精神支柱。由於先進世界觀的指導,先進文化必然是人類文明進步的結晶,社會前進的精神動力。而先進的政黨堅持先進世界觀指導的文化前進方向、推動先進文化的建設,也必然能夠站在時代前列,保持先進性,在推動社會進步中使自身不斷發展壯大。落後的文化,腐朽沒落的文化,則與此相反。馬克思主義是人類曆史上最先進的、科學的世界觀,是無產階級和廣大人民群眾認識和改造世界的強大思想武器。中國人民自從找到了馬克思主義,就在精神上由被動轉入主動,使中國革命的麵貌為之一新。80多年來,我們黨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高舉中國先進文化的旗幟,努力建設和弘揚反映革命、建設和改革要求的新文化,滌蕩舊社會遺留下來的和國外滲透進來的腐朽沒落的舊文化,從思想上精神上極大地解放和激勵了廣大幹部群眾,在全黨和全國人民中形成了凝聚人心、統一意誌的正確指導思想和共同理想。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是我們黨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兩大理論成果,是指引黨和人民在革命、建設和改革中不斷勝利前進的正確指導思想。黨和人民建設的新民主主義文化和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為中華民族的重新崛起和全麵複興,為世界文明的繁榮和進步,做出了非凡的貢獻。江澤民同誌在講話中明確要求:牢牢把握中國先進文化的發展趨勢和要求,堅持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為指導,立足於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著眼於世界科學文化發展的前沿,不斷發展健康向上、豐富多彩的,具有中國風格、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引導廣大人民群眾從思想上精神上正確武裝和不斷提高起來。這是對我們黨在今天怎樣高舉中國先進文化旗幟的精辟概括。
文化的力量熔鑄在民族的生命力、創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黨的十六大報告指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鑄在民族的生命力、創造力和凝聚力之中。”這個論斷,從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高度深刻論述了文化建設的戰略地位,充分肯定了文化對於我們民族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謀生存、求發展的重大作用。民族文化是民族形成的一個主要標誌,在民族的成長和壯大中始終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一般來說,文化是人們在改造客觀世界的同時也改造主觀世界的過程中形成的精神成果。它為人們改造自然和社會的實踐提供著思想引導、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民族的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水平,民族的曆史命運和曆史遺產,從根本上規定著民族文化的內涵和特性,使民族文化成為共同的民族心理、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的體現者和傳承者。民族文化的發展,反過來又支持和激勵人們同各種困難、風險和災害頑強抗爭,增強民族的生命力。正是因為有了燦爛的文化和偉大的民族精神的強有力支撐,我們中華民族才能在漫長的曆史歲月中生生不息、發展壯大,曆經磨難而信念愈堅,飽嚐艱辛而鬥誌更強,開發建設了祖國的大好河山,為人類文明進步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文化的發展,繼承著人類文明進步的曆史成果,開辟著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的新境界,體現和提高著人們的創造能力和自身素質,發展著民族的創造性。可以說,文化的發展,從根本上促進著全民族素質的提高和人才的培育,促進著民族創造力的提升。中華民族文化長期以來一直走在世界前列,特別是舉世聞名的四大發明曾極大地推動了世界文明進步。鴉片戰爭後,中華民族一度陷入落後挨打的境地。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們民族的傳統文化出現了危機。當今世界綜合國力的激烈競爭,歸根到底,是各國科技創新能力和國民素質的競爭。大力發展社會主義文化,提高我國的創新能力和國民素質,是我們在國際競爭中取得主動、實現跨越式發展的根本大計和長遠目標。文化在全民族傳承著共同的思維方式、傳統風俗和精神遺產,進而在現有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水平的基礎上,在民族發展的共同曆史境遇和未來前景的基礎上,形成全民族認同的價值取向和向心力,形成共同的理想和精神支柱。這種全民族認同的價值取向、向心力、共同的理想和精神支柱,有著巨大的凝聚力量、動員力量和鼓舞力量。當今中國,麵向現代化、麵向世界、麵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就是凝聚和激勵全國各族人民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強大精神力量。有了這種強大文化力量的有力支撐,中華民族就能夠百折不撓、眾誌成城,迸發出巨大的創造活力,在綜合國力競爭中奮發圖強、蓬勃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