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主義
指關於無產階級解放運動的理論,它是無產階級的十分嚴整而徹底的世界觀。從狹義上講,馬克思主義僅指馬克思和恩格斯的科學觀點和學說的體係,由馬克思和恩格斯在19世紀40年代創立,一般認為以他們二人合著的《共廣黨宣言》的發表為創立的標誌。當時,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各種矛盾已公開表現出來,無產階級已顯示出自己的獨立政治力量。馬克思和恩格斯參加了無產階級的鬥爭實踐,總結了歐洲工人運動的經驗。深入研究了資本主義的經濟關係,批判地繼承了德國古典哲學、英國的古典政治經濟學、法國和英國的空想社會主義,並吸收了當時自然科學的最新研究成果,創立了馬克思主義。馬克思主義主要有幾個組成部分,即馬克思主義哲學、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馬克思主義哲學是馬克思主義全部理論的基礎;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是馬克思主義的主要內容;科學社會主義是馬克思主義的核心(出發點和歸宿)。從廣義上講,馬克思主義還包括各國共產主義政黨和無產階級革命家在運用馬克思和恩格斯的學說時對各國革命和建設實踐經驗的總結和概括,以及根據實踐的發展對馬克思和恩格斯的個別論斷的修正和補充。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是廣義上的馬克思主義的重要組成部分。
馬克思的兩大發現
指曆史唯物主義理論和剩餘價值理論。曆史唯物主義以辯證唯物主義為指導,揭示人類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特別是人類社會基本矛盾。即生產力和生產關係之間、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之間的矛盾的運動規律,證明資本主義和任何在此之前的其他社會一樣。具有曆史的暫時性,必然為更高的共產主義所代替。剩餘價值理論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基本內容之一,它揭示了資本主義生產過程的規律和資本剝削勞動的秘密,證明資本主義私有財產全部來自工人創造的剩餘價值,從而證明剝奪資本家,建立共產主義公有製具有曆史的必然性和合理性。曆史唯物主義理論和剩餘價值理論是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的劃時代的科學貢獻,但恩格斯自己把這兩大貢獻完全歸於馬克思的名下,表現出無產階級革命導師的高尚品德。曆史唯物主義理論和剩餘價值理論是科學社會主義的兩塊基石,由於有這兩大發現,社會主義從空想變成了科學。
馬克思簡介
《黨建工作實務:馬克思列寧主義思想常識》: 在新的曆史時期,回顧我國走過的六十年的曆程,我們不難發現,黨的建設工作始終是同我黨和我們國家的命運前途息息相關的。無論是普通的群眾,還是廣大黨員幹部,隻有對黨和國家政治經濟等各個係統的體製、製度等知識有所了解,對黨的工作和建設知識有所熟悉,才能把握國情,理解相關國家政策,提高自身的思想覺悟、政治素養和工作服務水平,為黨政工作的開展和新農村的建設和穩定發展提供保障。
他是世界無產階級和其他勞動群眾的偉大導師,馬克思主義的創始人。出身於德國萊茵省一律師家庭。大學畢業後積極投身政治鬥爭。1842年任《萊茵報》主編。1843年遷居巴黎。1844年完成從唯心主義到唯物主義,從革命民主主義到共產主義的轉變。同年8月與恩格斯會見,從此奠定兩人的終身合作和友誼。1845年遷居布魯塞爾。1845~1846年與恩格斯合著《德意誌意識形態》一書,確立了曆史唯物主義的理論體係。1847年底在領導共產主義者同盟的活動時,與恩格斯合著《共產黨宣言》,使馬克思主義世界觀第一次公開全麵地得到闡述。1848年和恩格斯一道帶領同盟盟員回德國參加革命,並創辦《新萊茵報》。革命失敗後被逐出普魯士,於1849年8月定居倫敦,從此一麵指導世界無產階級的鬥爭,一麵從事艱苦的理論研究。1867年發表《資本論》第一卷,創立了剩餘價值學說。18世紀60~70年代領導第一國際的鬥爭。70年代寫下《法蘭西內戰》、《哥達綱領批判》等重要著作,指導無產階級的革命活動。批判社會民主黨內的機會主義。因生活艱苦和工作緊張,久病不愈,於1883年3月14日在倫敦寓所逝世。所著與恩格斯的著作一起,被編入多種版本的《馬克思恩格斯全集》。國外還有專門研究馬克思的生平和著作的“馬克思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