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體製的改革

它是全麵改革的重要內容,是關係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的一個重大問題,建國以後,我國的科學技術事業有了巨大的發展。但是,長期以來逐步形成的存在著嚴重弊病的科學技術體製,不利於科學技術工作麵向現代化經濟建設,不利於科學技術成果迅速轉化為生產能力,束縛了科學技術人員的智慧和創造才能的發揮,影響了科研人才的脫穎而出,使科學技術的發展難以適應客觀形勢的需要,必須加以改革。1985年3月,黨中央、國務院在北京召開了全國科技工作會議,討論了科技體製改革問題,並在討論的基礎上,做出了關於科學技術體製改革的決定。改革科技體製的原則是,按照經濟建設必須依靠科學技術、科學技術必須麵向經濟建設的戰略方針,尊重科學技術發展規律,從我國實際出發。對科學技術體製進行堅決的有步驟的改革。科技體製改革的主要內容是:在運行機製方麵克服單純依靠行政手段管理科學技術工作的弊病,在對國家重點項目實行計劃管理的同時,運用經濟杠杆和市場調節,使科學技術機構具有自我發展的能力和自動為經濟建設服務的能力。在組織結構方麵,要改變過多的研究機構與企業相分離的狀況;大力加強企業的技術吸收與開發能力和技術成果轉化為生產能力的中間環節。在人事製度方麵,要克服“左”的影響,扭轉對科學技術人員限製過多等做法,造成人才輩出、人盡其才的良好環境。科技體製改革的目的,是使科學技術成果迅速、地廣泛地應用於生產,使科學技術人員的作用得到充分發揮,大大解放科學技術生產力,促進經濟和社會的發展。

高科技發展戰略

我國主要體現在以下的高科技發展戰略是:生物技術,為下世紀重點解決我國農業、醫藥存在的問題服務;信息技術,主要是智能計算機係統,光電子器件與係統信息的獲取與處理;激光技術,把它的研究成果應用於生產,帶動脈衝功率技術、等離子體技術新材料等科學的發展;航天技術,研究發展大型運載火箭及新型空間運輸係統,提高衛星發射及商業服務能力;自動化技術,以計算機綜合自動化製造係統和智能機器人為重點;能源技術,以燒煤流體發電和先進核反應堆為主要題目;新材料,發展光電材料、高性能結構材料、特種功能材料等。

新技術革命

在西方發達國家中,隨著傳統工業的日益萎縮,以信息技術為主的一係列高技術工業獲得了很快的發展。許多新興技術,如光導纖維、空間技術、海洋開發、生物工程、新能源、機器人等,正在逐步取代電力機械性工藝和產品,使整個社會經濟結構發生了引人注目的變化,過去的機械動力技術隻是增強了人的體力,而當今的信息技術則是擴大了人的智能,這將引起科學技術的新的突破,對社會經濟、政治生活產生巨大的影響。世界上許多國家都十分重視這一新的發展趨勢,積極利用新的技術革命來加強和改善本國的經濟力量。隨著世界新的技術革命的蓬勃發展,科學技術日益滲透到社會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各個領域,成為提高勞動生產率的重要源泉,成為建設現代化精神文明的重要基石。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全黨必須高度重視並充分發揮科學技術的巨大作用。

技術進步

通過創新活動,改進現有生產方法以提高生產效率的過程,是現代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條件。技術進步會產生經濟效益、生態效益、社會效益和信息效益。從經濟上看,技術進步可以大幅度地提高勞動生產率、改善勞動條件、提高產品質量、降低成本,從而推動經濟的快速發展。技術進步在不同部門的非同步發展還會導致社會經濟結構的變化。技術進步有廣義狹義之分,狹義的技術進步僅指生產工具、設備的改良,廣義的技術進步包括勞動者技能、管理水平的提高等。技術進步依其形態可分為中性技術進步、節約勞動的技術進步和節省資本的技術進步三種類型。按照英國經濟學家希克斯的說法,凡是提高資本邊際生產力對勞動邊際生產力的比率的技術進步都是節省勞動的技術進步,降低資本邊際生產力對勞動邊際生產力的比率的技術進步,都是節省資本的技術進步,使這一比率保持不變的技術進步則是中性的技術進步,技術進步的過程分為三個階段:1.技術發明;2.技術革新;3.技術革新的擴散。技術發明是關於產品和工藝的一種新思想、新設計或新係統;技術革新是指技術發明的第一次實用化和商品化;技術革新的擴散指新技術的推廣和新產品的發展,這三個階段相互聯係、相互作用,戰後發達國家經濟增長主要依靠技術進步。在經濟增長的因素中,技術進步因素通常占50%以上。我國要取得經濟的高速發展,也必須主要依靠技術進步。

科技成果商品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