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來帝王將相,凡成大事者,無不具治世之經略,他們或文治武功,開元建國:或雄才大略,治國安邦。這些治世之略、治國之道,對後人具有很高的借鑒價值。
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可以講,如果不精通古代君臣治世之道,就難以在管理更高的層麵上,做到“靈”、“透”、“準”。
所謂治世,就是管理的策略和方法。它以用人靈活、成事為本,以謀事到位、高效為準。的確,從許多成功的案例中,都可以看到這兩方麵的驚人智慧。其實,古代那些君臣相處、君臣相謀、君臣相助的種種關係就是最好的參照坐標。曾國藩這樣說:“凡事業之成就,均在於一個‘治’字,凡不能精於治者,必不能開通人生之道路,並不能做大自己。”這恰好說明“治世”首先屬於準確的定位和尋找出路的大智慧。
或許有些人常存這樣的困惑:為什麼自己做事總是在“小圈子”中打轉轉,總難以讓自己謀得人生大局麵,最終隻能成為一個“小成功者”?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這些人不能積累自己的大智慧,訓練自己的大手法。這兩個“大”從何而來?當然需要從古人、古書中獲得。人與人之間相處、相合、相分的微妙關係,往往決定做事、謀事之成敗。對於那些成就自己的古代君臣來說,他們在觀察和調整這種人際關係時,不以眼前得失為得失,不以眼前恩怨為恩怨,而是從大局著眼,從長遠入手,極大地調動人的積極性,為自己謀得取勝的好局。對於這些成大事者來說,他們身上最突出的特點之一,就是敢於在最困難的時候,做出決定一生的準確決策,而避免憑感情用事,憑性子亂事。他們懂得,在成事的過程中“勢”字是大為關鍵的,隻有把“大勢”控製在手,把“小勢”轉化為“大勢”,才能形成一種向前的力量。這種著眼、入手、控勢的方法,毫無疑問,是古代君臣成大事的三個重要方麵。
對於古代君臣來說,如何用權是他們心中的一張底牌。因此,可以看到這樣一些用權之法:以“德”字避開鋒芒,以“借”字補充自己不足,以“隱”字讓自己等得時機,以“穩”字運行自己的目標。這四字訣,必然是把韜略與巧智相結合,既有欲擒故縱的方麵,也有借力謀局的方麵。凡不能精於此道者,必定難以水到渠成,成就自己人生之大事業。
天下事,總有萬端,所以“治”為第一,包括治己、治人,治敗、治險,治大、治小與治退、治危等等,可以概括為“治世”。“治”是一種智慧,一種戰術,絕非小打小鬧,更非“小兒科”之類的遊戲。古代君臣——尤其是那些融諸多“治術”於一身者,更是尤如兵家之於戰場,總能運籌出超乎尋常的種種智慧。
鑒於上述智慧的各種可參考性和實用性,本書集古代君臣最經典的一些個案,試圖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對讀者有治學治用之效。這是本書的目的。希望讀者(尤其是企業管理者、不同類型的領導以及欲成事業者)能夠從中提取精華,為自己增添成功的智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