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發展孕育著明天的希望。當中國的發展保持著一種持續穩定的狀態時,我們可以由這30年的改革開放出發,再往後放眼未來的30年。未來30年,中國的改革開放要走向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實現,走向“第三步”戰略目標裏中等發達國家的初步建成,中心任務依然是要實現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讓人民共享改革發展的成果。
自20世紀50年代起,發展的概念被廣泛地引入了經濟理論。當代世界的主題依然是發展。關於發展的理論,即發展觀則是關於發展的本質、目的、內涵和要求的總體看法和基本觀點。隨著對工業化、現代化的認識不斷演進,人類對發展觀的認識也越來越深刻。上世紀50年代,以劉易斯為主的美國經濟學家將發展完全等同於經濟增長,結果實踐中有些國家出現了“有增長無發展”、甚至是“負發展”的現象。60年代末,瑞典發展經濟學家繆爾達爾提出,增長不等於發展,經濟發展是經濟增長和社會改革的有機結合。70年代,聯合國的《人類環境宣言》明確提出“持續增長”、“合理的持久的均衡發展”的概念,可持續發展的概念逐漸得到了認可。80年代,聯合國推出法國經濟學家佩魯提出的“整體的、內生的、綜合的”新發展觀。聯合國提出了人類發展指數(HDI),這個指數不僅包含了經濟方麵的因素,而且在經濟與道德、效率與公平、工具與目的、眼前與長遠、局部與全局的關係上,力圖溝通、平衡與和諧。把人均壽命指標、人均受教育年限指標和人均收入指標列為綜合發展指數,是經濟增長、社會進步和環境和諧的綜合反映。現階段,中國在發展理念上發生了一次最深刻的變革,提出了科學發展觀。這是在總結世界各國發展經驗教訓,吸收當今世界發展理論精華,並深刻認識我國基本國情和階段性特征的基礎上提出來的。
我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其發展問題有一般性、更有特殊性,有繼承性、更有時代性,是不可能照搬照抄任何現成的發展理論的。科學發展觀回答了中國實現什麼樣的發展、怎樣發展等重大問題,成為了中國全麵建設小康社會、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重要指導思想。
中國要實現科學發展,必須高度重視以下三項舉措:
其一,轉變發展方式,建設生態文明。十七大提出要建設生態文明,基本形成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消費模式。這是科學發展觀的必然要求。科學發展觀的第一要義是發展,核心是以人為本,基本要求是全麵協調可持續,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協調就包含了人與自然的協調、人與人的協調和人與自我的協調。建設生態文明,協調人與自然的關係,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當前,中國正處於工業化中期階段,這一階段的特點更需要我們轉變發展方式,創新發展模式,破解發展難題。一是在國際產業鏈分工中成為低端產品的“世界工廠”,二是在產業結構上“重化工業”要繼續發展,三則要實現工業化與城鎮化並舉的任務,四是政府和市場合理配置資源能源、減少汙染的能力有待提高。這些因素綜合起來,對我國的發展方式,對我國資源能源的消費、生態環境的改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迫切需要我們開辟出一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汙染少的新型工業化發展道路。
重估自然資源的價值。生態文明的提出要求我們改變以往對自然界的片麵的、錯誤的認識,特別是要重估自然資源的價值。既要重視自然資源的維生價值、經濟價值,又要重視其生態價值、精神價值和社會價值等。這就要求我們做好三件事:一是要通過向自然資源投資來恢複和擴大自然資源存量,二是運用生態學模式重新設計產業工藝與流程,三是改變以往的生產方式和消費方式。如果,用通俗語言表述,“生態”二字可以表達為生活的態度、生命的態度、生存的態度,當然也包括生產的態度。這些態度是人類安身立命之本,也是治國興邦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