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1年.

[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

[3]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

[4]《列寧全集》第2、3、19、24、31、3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年.

[5]《毛澤東選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

[6]《毛澤東選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

[7]《毛澤東文集》第七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

[8]《鄧小平文選》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

[9]《鄧小平文選》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年.

[10]《十四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

[11]《十五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

[12]江澤民論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0年.

[13]《十六大報告輔導讀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

[14]《十七大報告輔導讀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

[15]程貴銘.農村社會學[M].北京:中國農業大學出版,1998年.

[16]王偉光.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理論與實踐[M].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06年.

[17]方甲、吳春波、彭世元等.西方經濟發展理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9年.

[18]鍾水映.人口流動與社會經濟發展[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0年.

[19]趙樹凱.縱橫城鄉——農民流動的觀察與研究[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1998年.

[20]費孝通.鄉土中國,生育製度[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

[21]徐勇、徐增陽.流動中的鄉村治理[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

[22]蔡防.中國的二元經濟社會結構與勞動力轉移[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0年.

[23]趙曦.中國西部農村反貧戰略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

[24]張紅宇.中國農村的土地製度變遷[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2年.

[25]錢忠好.中國土地製度變遷和創新研究[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1999年.

[26]孫文基.建立和完善農村社會保障製度[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年.

[27]孔祥智.中國三農前景報告[M].北京:中國時代經濟出版社,2005年.

[28]錢亞仙著.農村社會保障製度理論與實踐[M].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07年.

[29]劉英傑.中國教育大事典1949—1990(上下)[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年.

[30]江澤民.論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專題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2年.

[31]陶東明、陳明明.當代中國政治參與[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

[32]徐勇著.中國農村村民自治[M].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1997年.

[33]胡偉.政府過程[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

[34]張英洪.農民權利論[M].中國經濟出版社,2007年.

[35]施雪華主編.政治科學原理[M].廣東:中山大學出版社,2001年.

[36]鄭杭生.中國農村社會轉型的實證研究[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6年.

[37]楊愛民.中國農民民主建設的偉大創舉一社會轉型期農村基層民主建設研究[M].北京:紅旗出版社,2001年.

[38]雷兢璿,史衛民著.盲接洗舉:製度與討程[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年.

[39]羅金保.當代中國農民貧困問題的現狀、原因及對策研究——農民自治組織路徑透視[D].廣西大學2003年.

[40]黃克亮.馬克思主義視角下的農民問題研究[J].探求,2006(3).

[41]苟穎萍.毛澤東同誌關於農業、農村、農民問題的思想[J].發展,20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