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鍾情《三國演義》

“有一天我忽然想到,這些小說有一件事情很特別,就是裏麵沒有種田的農民。”

毛澤東上私塾的時候,讀經的方法還是死記硬背,老師不作講解。另外,經書的內容大多是闡述做人的道理,因此難以學到更多更新的知識。所以,無論是讀經的方法,還是經書的內容,都令少年毛澤東反感。他後來在延安時和斯諾談起當時的思想時說:“我熟讀經書,可是不喜歡它們。我愛看的是中國舊小說,特別是關於造反的故事。”按當時的教育思想,小說屬於雜書,是不準學生看的。盡管老師嚴加防範,毛澤東小時候還是讀了《精忠傳》《水滸傳》《隋唐演義》《三國演義》和《西遊記》等。毛澤東被小說中的英雄人物深深地吸引著。他不僅在家裏偷著看,而且還常在學堂裏看,當老師走過來的時候,他就用一本經書遮住。

中國的舊小說,大多采用章回形式,各章回之間環環緊扣,情節、內容曲折生動,能抓住少兒心理,因而容易被少兒接受。正如毛澤東後來所承認的那樣,“我認為這些書對我大概影響很大,因為這些書是在易受感染的年齡裏讀的。”

小說中的主人翁,大多能力強大,氣勢蓋人,人物形象鮮明。少年的行為大多以模仿為主,書中的人物形象是少年模仿的理想對象。

毛澤東愛看舊小說,是受中國民間傳統的影響。在中國民間,普遍盛行神勇崇拜。中國舊小說中的英雄豪傑是神勇崇拜的主要對象。翻開曆史畫卷,就會清楚地看到關羽、魏延、秦瓊、楊業等曆史人物,以及孫悟空、豬八戒、哪吒等傳說人物都曾代代相傳。從清中葉的某些民間教會門,到晚清的太平天國運動和義和團運動,民間的神靈信仰呈現出某種共同的特征:崇拜威武強悍、敢於衝殺的英雄豪傑,他們企圖借助這類神靈的顯赫名聲,謀求逃避災難。

少年毛澤東生活的偏僻鄉村,正是神勇崇拜最盛行的地方。因為生活的環境越是艱苦,就越需要借助超人間的神力來緩解生活的壓力,維持心理的平衡。所以,毛澤東周圍的鄉民都喜歡小說中的故事。毛澤東常常和他們互相講故事,由於年幼的毛澤東記憶過人,許多故事,他讀後都能背得出來,有些故事,他和鄉民們討論過多次。

後來他回憶說:有一天我忽然想到,“我繼續讀中國舊小說和故事。這些小說有一件事情很特別,就是裏麵沒有種田的農民。所有的人物都是武將、文官、書生,從來沒有一個農民做主人公。”

少年毛澤東對農民為什麼不能成為書中的主人公這一問題,經過長達兩年的反複思考,終於找到了自己的答案。他通過分析小說的內容,發現書中頌揚的全都是武將,人民的統治者,而這些人是不必種田的,因為土地歸他們所有和控製,顯然讓農民替他們種田。他似乎感到農民和武將是處於對立的兩個階級。作為統治者的武將,正是通過對物質生產資料土地的占有去控製勞動者農民,去支配精神生產資料的。農民要成為書中的主人公,必須獲得對土地等物質生產資料的所有權和控製權,必須上升為統治階級。這一發現在少年毛澤東的心裏湧起了巨大的波瀾,成為他後來為廣大勞動階層的解放和幸福而奮鬥的最初思想基礎,也是他以後鬧革命的動力源泉。

毛澤東讀《三國演義》,使他增長了階級意識和反抗精神,他的心靈翅膀飛出了家庭,飛出了韶山,開始飛向了社會,飛向了國家和世界的廣闊天地,同時也使他的救國救民之情在心中油然升起。

初出茅廬第一功諸葛亮擊退曹兵,守住了新野城;毛澤東消滅守敵,攻下了白沙鎮。

《三國演義》第三十九回《荊州城公子三求計博望坡軍師初用兵》中描寫:諸葛亮出山後,曹操遣夏侯惇領兵十萬,來攻新野。劉備請諸葛亮安排破敵。諸葛亮命趙雲為前部誘敵;關平、劉封引五百軍伏於博望坡後,準備放火;關羽、張飛各引一千軍,分別埋伏於博望左右之豫山、安林,看見火起,即縱兵出擊,並焚燒曹軍糧草;又請劉備引軍為後援;諸葛亮本人則與糜竺、糜芳引五百軍鎮守新野縣城。關羽、張飛皆疑其計是否靈驗,眾將初次見諸葛亮用計,亦疑惑不定。夏侯惇與副將於禁、李典等率軍來到博望,趙雲出戰,詐敗而退;劉備引兵接應,須臾亦退。夏侯惇欺其兵少力弱,放心追趕。時天色已晚,道路狹窄,李典、於禁恐遭火攻,忙提醒夏侯惇。夏侯惇猛省,但關平、劉封已開始放火,曹軍頓時大亂。此時,趙雲回軍趕殺。關羽、張飛亦分頭殺出,曹軍屍橫遍野,夏侯惇等狼狽逃竄。

這一仗完全按諸葛亮預計進行,關、張及眾將皆心悅誠服,諸葛亮從此在劉備軍中樹立起威信。

1927年9月9日,毛澤東發動和領導了秋收起義。9月11日,毛澤東和工農革命軍第一師第三團團長蘇先駿帶領部隊向瀏陽進軍。這時,傳來了一團四團拿下朱溪廠和平江龍門廠的消息,二團也按著起義軍事行動方案發起了攻打萍鄉的戰鬥。

兄弟團的消息鼓動著三團指戰員的心。上莊離瀏陽的白沙鎮隻有30裏地。戰士們按捺不住戰鬥激情,紛紛要求立即攻打白沙鎮。

毛澤東為了掌握敵軍虛實,特派湯彩之和陳沾奇化裝成賣豬仔的販子,深入白沙鎮察看地形,並抓回一個熟悉敵軍內情的外號叫“盧閹雞”的暗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