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問題關鍵在黨。中國共產黨是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決定當代中國社會的前途和命運。在新的形勢和任務麵前,黨的建設需要破解和創新的理論和實踐問題很多。因此,黨的建設問題也理所當然地得到全黨上下和廣大群眾的高度關注,成為廣大理論工作者、實際工作者研究、探索、實踐的重大而熱門的課題。人們從各個層麵、各種視角探索在新形勢下黨的領導和黨的建設問題,特別是廣大實際工作者以很大的熱情和高度的責任感實驗、探索黨的建設的新情況新問題。今天,黨建研究出現了一派十分可喜的少有的繁榮景象。我堅信,隻要我們按照黨的十七大和十七屆四中全會精神,堅持理論聯係實際的原則,貫徹落實執政黨自身建設的基本理論、基本經驗和優良傳統,勇於探索和破解當前黨的建設的難點和重點問題,就一定能夠切實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提高黨的建設科學化水平。
由陳方猛同誌主編的《社會轉型與執政黨建設研究》叢書,選題視角新,適應當代中國政治發展和社會發展的需要,有較強的時代感和針對性。今天,我們黨處在一個新的曆史方位,中國社會進入一個新的曆史轉型期。這就是說,我們黨已經從領導人民為奪取全國政權而奮鬥的黨,成為領導人民掌握全國政權並長期執政的黨;已經從受到外部封鎖和實行計劃經濟條件下領導國家建設的黨,成為對外開放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領導國家建設的黨。黨的曆史方位的變化決定了黨對國家和社會建設新的路線、新的政策和新的目標,推動了當代中國社會的轉型,即:中國正在從傳統農業社會向現代工業化和信息化社會的轉型,從傳統的鄉村社會向城市化社會轉型,中國的社會結構正在從簡單結構向多元結構轉變,等等。這種黨所處的曆史方位的變化和中國社會的轉型,對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建設包括黨的建設帶來了從未遇到的新問題、新挑戰。所以,把握黨所處的曆史方位和中國社會轉型這樣一個大的曆史背景,是觀察和研究當今中國政治生活一切社會問題的出發點和前提。離開了這個大背景,就有言不對路、甚至迷失方向的可能。正是從這個意義上說,從社會轉型這個背景入手,就抓住了分析和解決問題的切入點,有利於深化黨建理論研究,進一步探索和認識執政黨自身建設的客觀規律,不斷提高黨的建設研究的科學化水平。
《叢書》的第一輯推出了陳方猛、祝靈君、王勇兵三位年輕同誌撰寫的三本書,體現了他們以開拓創新的精神,探索研究社會轉型背景下黨的建設問題的最新成果。他們那種直麵現實、勇於實踐、積極進行理論思考的精神是值得稱道的。
這三本書各有特點。陳方猛的《轉型社會中的中國共產黨》,從社會轉型的大背景下梳理了當前執政黨建設的幾個熱點問題,如社會轉型背景下的執政風險、社會轉型背景下執政黨的執政理念更新、社會轉型對執政方式創新的要求、社會轉型對進一步推進黨內民主的要求、社會轉型對基層黨組織的挑戰、社會轉型如何影響黨內文化、社會轉型對反腐倡廉建設的挑戰、社會轉型對提高黨的執政能力的新要求等等。全書邏輯清晰,前後連貫一體,對轉型背景下黨建研究所麵臨的主要問題作了總體思考。同時,全書還提出了一個邏輯前提:一方麵,執政和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所處曆史方位的變化推動了社會轉型;另一方麵,特別是20世紀90年代中後期以來,我國社會轉型進入的新的階段對黨的建設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這二者互為因果關係。看完全書給人的感覺是:社會轉型與政黨所處的曆史方位融為一體,沒有簡單地就“轉型”談“轉型”,沒有“兩張皮”的感覺。全書觀察問題的視野比較開闊,分析和論證深入細致,具有較高的理論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