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0章 國際研究(3)(1 / 3)

赴歐洲考察報告

(2003年9月10日—26日)

一、考察內容、範圍以及行程

2003年9月,省農業外事辦組團赴歐洲考察農業產業化,同時也考察政治、經濟、社會方麵的狀況。考察所到的國家及城市有:新加坡、英國首都倫敦、法國首都巴黎、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荷蘭首都阿姆斯特丹、鹿特丹、德國科隆、波恩、特利爾、慕尼黑;盧森堡、奧地利首都維也納、薩爾斯堡、克拉根福、意大利首都羅馬、威尼斯、佛羅倫薩、比薩、梵蒂岡;然後從羅馬飛赴至德國,從法蘭克福轉機回我國香港、澳門特區轉至珠海、廣州市,9月28日返回太原。時間從9月10日至9月28日共18天,行程達8萬公裏。所到10個國家以及我國香港、澳門共24個城市和地區,地方多、時間短,十分緊張,實在是走馬觀花。但所見歐洲一些國家的政治、經濟、社會情況,不僅令人大飽眼福,而且著實耐人尋味,發人深省。

這次歐行從2002年開始準備長達一年之久,主要是因部分縣委書記、縣長要召開縣人大會議推遲了一段時間,繼而發生了“非典”疫情,又推遲了一段時間。盡管如此,這次出行總的感覺比較順利、有序、輕鬆、愉快。作為個人也是人生一件具有重要意義難以忘懷的大事、喜事。因此,都應當有個文字記載,而且力求具有真實性、研究性、建設性。

二、考察國家情況綜述

我得到歐行通知後,於9月7日早8時由劉永送至太原機場,一小時後飛抵北京,住在王府井大街山西省忻州駐京辦事處。還在外交學院上學的女兒浩璿陪我在京做了些準備後,10日隨團於晚上11點飛抵新加坡,在飛機上俯瞰雲海日出,大自然的壯美,令人興奮不已,那山、那雲、那海,使人感到大自然的強大力量。在飛機上看到八月十五滿月,星光閃爍,飛機翼燈、三維光互相映襯,使人浮想聯翩,真實地感受到“前途無限美好”的真諦。本來轉機前往英國倫敦,因誤點,在新加坡住了一晚上。新加坡被世界公認是花園式城市。到壕景飯店下榻時,一路鮮花一路綠色,而且在燈光的映襯下,顯得特別美麗,城市的布局錯落有致,海風習習,空氣清新,尤為宜人。給人一種異乎尋常的感覺。可惜來去匆匆,未能盡享其中樂趣,真有點遺憾。

9月11日,正值中秋節。我們6點起床,7時赴新加坡機場,9時10分起飛,下午3點10分到達英國首都倫敦。在飛機上穿過雲海,高達一萬二千米。飛經中東、伊拉克沙漠。在飛機上不時吃著空中小組送的餐點,望著機外風景,有一種特別的感覺,那就是,飛機上的飯最好吃。另外,我哼成一首七律小詩:歐洲寄語:八月十五天上飛,吞雲吐霧赴歐洲,首站考察“日不落”,敢問帝國幾春秋。

英國

英國位於歐洲大陸西部,由大不列顛島(包括英格蘭、蘇格蘭、威爾士)愛爾蘭島東北部和一些小島組成。隔北海,多佛爾海峽,英吉利海峽與歐洲大陸相望。海岸線總長11450公裏。主要山脈有奔寧山和格蘭海山,最高峰維斯峰,海拔1344米。主要河流有泰晤士河和塞文河。最大的湖泊為北愛爾蘭的內伊湖泊。麵積396平方公裏。英國的煤、石油、天然氣較豐富,在歐洲共同體國家中居首位,森林麵積210萬公頃,英國屬海洋性溫帶氣候,季節溫度變化較小,最高不超過32℃,最低不低於-10℃,年平均氣溫為10℃。英國總人口5939.5萬。麵積24.3萬平方公裏,城市人口約占全國總人口的四分之三。居民多信奉基督教新教,分有天主教、伊斯蘭教、猶太教、佛教。英國對5~16歲兒童實行義務教育製度,基本無文盲。中小學分公立和私立。公立學校從小學到大學一律免費上學,私立學校師資條件與教學設備都比較好,但收費高,學生多為富家子弟。外國留學生一般要花20萬左右生活費,公立學校不收費。英國著名的高等學校有牛津大學、劍橋大學、倫敦政治經濟學院、愛西堡大學。我們參觀了劍橋大學,這所世界著名大學有31所學院組成,其中皇家學院、女王學院特別引人注目。世界上70多位諾貝爾獎獲得者中有30多位是出自劍橋大學。我們看到了與牛頓有關的蘋果樹、數學橋,並攝影留念。倫敦是英國政治、經濟、文化和交通中心,麵積1610平方公裏,人口675萬,是世界十大都市之一,著名的世界金融中心。倫敦無地方政府,下設獨立的32個市區和一個“倫敦城”。這裏比北京時間晚8小時。我們一下飛機第一印象,英國倫敦不怎麼樣,飛機場比新加坡差得多,很一般,管理也鬆散,似乎不像是現代化國家,發達國家。街道窄,樓不高,不過舊樓不舊,也很衛生,街上樓上花卉很多,英國人很注意外在美、環境美,據說還經常進行栽花比賽。街上的運動不少。倫敦城又分為六個區,有商業區、富人區、中等以下公民區。街上車多,但不少是老式車、紳士車,很美。井字輻射街形,秩序井然。又覺得特別寧靜,沒有喧鬧的感覺。1英鎊合人民幣13元。9月12日參觀了格林尼治天文台。這裏是英國人最早研究、發現子午線、經緯度,世界標準時間,東西半球界線的紀念地。航海方位是航行中來回往返最重要的事。他們發現了,應該是航海事業偉大的發現。我們還參觀了國會大廈、大笨鍾、唐寧街首相府、白金漢宮、倫敦橋、大英博物館,大英博物館是世界寶庫,藏有世界100多個國家的寶物文物,中國館中收藏了不少中國文物。這時不由得想起鴉片戰爭,八國聯軍進北京火燒圓明園等曆史事件,心裏很不是滋味,有憎恨,也有羞愧,深深認識到國力不強,加之政權腐敗無能,就會被動挨打,就會被侵略掠奪,小時候教科書上念到的東西,現在看見了,明明白白在那擺著,似乎又上了一課,而且這課最真實,真是“隻有感覺到了的東西,才能更深刻地理解它”。學生一定要從書本中學,更應見世麵,感受真實。博物館建築氣勢恢宏、工藝獨特,令人佩服。白金漢宮是英國皇家居住和辦公的地方。倫敦橋屹立在泰晤士河,氣勢宏大,能夠移動開啟。英國有一個明顯的特點是,人們普遍懷念過去,承認過去,希望保留過去,懷舊情感強。法律意識濃厚,文化底蘊深厚,有別樣的感覺。綜合國力仍然不減當年,作為老牌帝國主義國家,現代高度發達國家,其國內生產總值在歐洲居第四強。德國第一、法國第二、意大利第三。

英國人由於過著舒適的生活,養成一種紳士風度。他們的一言一行,不苟且,不隨便,講禮貌,不輕易動感情、表態。“不管閑事”似已成為英國人的座右銘;英國人不喜歡使用“英格蘭人”這個詞,喜歡稱其為“不列顛人”。英國人有諺語說“愛我就愛我的狗”,稱大象是蠢笨的象征,把孔雀看作是淫島、禍鳥,忌用人像作商品裝潢,百合花意味著死亡,13是不吉祥的數字,“星期三”是不吉利的日子,7是吉祥的數字,能給人帶來好運。英國乃至歐洲許多國家星期六、日商店不開業。還有些特別之事,我寫了一首小詩以記之:養兒不防老,蓋樓不蓋高,存款不許長,周末酒中遙。傳承重保守,生日最重要,國力根基深,文化顯自豪。

在英國既歡度了八月十五,也過了恐怖“9·11”(同一天),導遊告訴我們住的海神大酒店周圍恐怖分子告知公安放了炸彈,為此特別警戒,經查無事,使人們受了一場虛驚。

法國

9月13日早7點到倫敦滑鐵盧國際車站,乘坐歐洲之星高速列車穿過英吉利海底隧道於中午12點半抵達法國巴黎。下車後,第一印象,法國建築氣勢宏大,蔚為壯觀。登上艾菲爾鐵塔俯視巴黎市,那蔚藍色的天空下一片灰白色的巴黎城,像一頭巨獅雄臥在那裏,給人一種宏大、氣勢磅礴的特別感覺。遊人不斷發出陣陣讚美的驚歎!隻聽得不是“啊,好大!”就是“啊,好美!”“不愧是世界大都市”。法國(法蘭西共和國)位於歐洲西部,北臨英吉利海峽,東北與比利時、盧森堡相鄰,東接瑞士、德國,東南與意大利交界,南與西班牙接壤並臨地中海,西瀕大西洋,麵積55.1602萬平方公裏。人口5908萬(2000年),全國分22個大區、下設96個省。法國國內生產總值位於美日德之後,居世界第四位,歐洲居第二位。巴黎市是法國首都,具有2000年曆史,是法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都市麵積2118平方公裏。人口1000多萬,是歐洲大陸最大城市,時差比北京時間晚7個小時,塞納河蜿蜒穿過城市,形成兩座河心島(斯德和聖路易)。海洋性氣候,冬無嚴寒,年平均氣溫10℃。

法國艾菲爾鐵塔是100多年前由艾菲爾設計建造的。據說當時人們對此還有爭議,而今卻成了世界之最,吸引著世界各地遊客絡繹不絕。我在艾菲爾塑像前留了個影,以表敬意。艾菲爾1889年震驚了全世界,人稱他是“用鐵創造了奇跡的人”。我深深地敬佩這位建築大師,也意識到法國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它作為巴黎一個突出標誌,建築構造史上堪稱技術傑作。鐵塔占地麵積10000平方米,鋼架鏤空結構的塔身重達9000噸。組成部件1.8萬餘個,全靠100餘萬個鉚釘連成一體。塔高320.7米,全塔共分3層。從地麵到塔頂裝有電梯,1710級階梯。1980年進行了改建。20世紀50年代以來,鐵塔成了法國廣播電視中心,成了巴黎城市的象征。我們還看了羅浮宮,這是法國最大的宮殿建築之一,是舉世矚目的藝術殿堂和萬寶之宮。分為六大部分:希臘和羅馬藝術館,東方藝術館,埃及藝術館,歐洲中世紀、文藝複興時期和現代雕像館,曆代繪畫館。人們滿足於這藝術的海洋,總是先睹其中最著名的“宮中三寶”,即“愛神維納斯”“勝利女神尼卡”和“蒙娜麗莎”。在歐洲,我走過的9個國家中,英國大英博物館和法國“羅浮宮”是最大最美的兩個。它不僅是英法兩國的寶庫,也是世界人們的共同智慧和財產。它所展示的文化藝術精品,除了表現歐洲人們的力量外,也敘述了整個世界人類曆史的進程和全部文明。看後使人感慨萬千,浮想聯翩。我們還看了著名的巴黎聖母院大教堂、凡爾賽宮、凱旋門、拿破侖基地、丘吉爾、戴高樂塑像、周恩來法國勤工儉學居住處、國際刑警總署、協和廣場、榮軍療養院。凱旋門是拿破侖為紀念1805年在奧斯牡利茨戰役中擊潰奧俄軍隊的功績,於1806年下令動工興建的。費時30年,它坐落在著名的巴黎星辰廣場中央。高50米,寬45米,門上有許多精美的雕刻,右側石柱上刻有著名的大型浮雕《馬賽曲》;門上正麵下方有1920年建築的無名戰士墓,墓前點著常年不滅的火炬,還有天天供奉不斷的鮮花。凱旋門內裝有電梯。巴黎看到的這些世界著名傑作,小時候讀世界史曾學過,今日能親眼所見,真有點“久聞不如一見”之感,很敬佩法國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再穿過市區,巴黎樓房比英國倫敦稍高一點,也大部分是三四層。街是井字輻射形,比英國寬得多,也很衛生,人流不斷,比英國繁華熱鬧得多,也確實是浪漫之都,眾人麵前男女雙方親熱擁抱是常事,但人們的舉止又很典雅。塞納河穿過市街市貌既明媚又清晰,動物在人群中穿過,但人倍感親切。城市給人一種舒適快樂的全新感覺。大家認為,巴黎非常有氣勢,格調東西方都能接受,是一座美麗舒適的城市,有曆史風韻的城市,文化底蘊厚重的城市。它應當屬於全世界人類,而非歐洲人的驕傲。法國是當今世界第一旅遊國。

在巴黎看了名勝景點後,忽有所感。鄧小平同誌在法國勤工儉學,他在年輕時就看到了世界的這一切,在中國擔任國家領導人又經常出訪和看到外國好多發展的情報信息。難怪他竭力主張改革開放,主張向西方先進國家學習先進管理經驗,並力主發展是硬道理,提高綜合國力。這次歐洲之行,我更明白了鄧小平同誌主張改革開放是十分正確的。閉關鎖國是錯誤的。改革開放至少給國人提供了一個社會發展的比較,積極性大於消極性,利大於弊。我們應當堅定不移地走改革開放之路,實行強國之路。

法國公有製成分不少,也是一個高稅收、高福利的國家,小學至高中義務教育,窮人有救濟款,醫療保險也很好,有保障。英國、法國乃至歐洲其他一些國家,平常人均收入一年大都是4萬~5萬歐元,折合人民幣50萬左右。可見其富裕程度。但也應看到全國10%的富裕家庭,占有全國52.7%的財富。法國社會保障製度較為完善,社會保險建於1945年,它以分攤原則為基礎(各項社會保險津貼從就業人口繳納的社會分攤額中開支)。法國社會保障支出金額相當於國內生產總值的30%,其中77%的來源於雇員和雇主繳納的社會分攤額和對工資外收入征收的普通社會稅金。政府提供的資金僅為總資金的1/5。小學和中學教師和學生比例是1比16,大學是1比30,教育經費占國民生產總值的7.4%。巴黎大學最為著名。法國素有“時裝王國”之稱,巴黎更有“時裝之都”的榮譽。特別注重儀表,出門前總要刮臉梳頭,衣冠整齊,令人賞心悅目。法國作為世界三大烹飪王國之一,飲食上十分講究。但當地人大都愛吃中國菜,巴黎就有3000家中國餐館。法國人大都喝酒,但全無聲響。法國人忌用核桃待客,禁郵一切避孕藥物。結婚時身上、車上全是白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