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1 / 3)

漫談胸痹心痛與痰濁

胸痹心痛在辨證論治中,應從整體出發,既重視心之陰陽氣血虛損及髒腑功能失調,又重視痰濁、瘀血、氣滯之標證,通補兼施,標本兼顧。在治標證時對於“痰”這一病理產物,應更加重視,現就此問題介紹如下。

我認為胸痹之證主要由於上焦陽虛,陰邪上乘所致。上焦陽虛主要指心陽心氣之不足,功能不健,致血行不暢,屬虛,為病之本;而陰邪主要指痰濁、氣滯、血瘀等,痹阻脈絡,屬實,為病之標。由於胸陽不振,則陰乘陽位,也就是指痰濁、瘀血、氣滯等痹阻脈絡,正邪相搏於上焦,致胸痹心痛發生。屬本虛標實,虛實挾雜,而以本虛為主的證候,治本當然是極為重要的,然而對痰濁、氣滯、血瘀之標證亦應重視,因為它們已作為病因出現,與本證有著密切的關係,有時在發病中還居主要方麵,急時治標為主,兼以顧本,平時雖治本為主,亦要標本兼顧。目前,對於氣滯血瘀已較為重視,采用活血化瘀法治療本病也取得了較好的療效,但對於痰濁還未得到足夠的重視。在數十年臨證中,我體會到痰濁與胸痹心痛關係密切,特別強調對本證的治療必須要化痰。這裏所指的痰是廣義的痰,是髒腑功能失調的病理產物,不專指咳嗽咳出的痰(有形之痰)。

我認為,西醫所言的動脈硬化一類疾病,如冠狀動脈硬化性心髒病、高血壓病、腦血管意外(中風)等與中醫的“痰”有關,這種痰稱為無形之痰,其來路約之有三:一是肺脾(胃)腎之虛損,因肺為貯痰之器肺失宣降,水津不能布散,聚而為痰;脾為生痰之源,脾失健運,水濕可聚而為痰;腎虛不能製水,津液不能蒸化,亦可聚而為痰,此類多濕痰、寒痰。其二是肝腎陰虛則陽亢生熱,也可煉液為痰,此多痰熱。其三是飲食不節,喜食膏粱厚味,易於生痰,古人方有“膏粱厚味,足生大疔”之說,此亦屬之。另外,神誌不清,或感冒風醫寒濕熱之邪,致氣機不暢,髒腑運化失職,水濕停聚,亦可為痰。痰濁話一旦形成,每與瘀血、氣滯等病因交結不解,乘其胸陽不振而痹阻心脈,致氣血運行障礙,則胸痹心痛發生。

痰在本病的發病中,是不可忽略的因素之一,故治療中化痰通絡一法,雖屬治標之法,亦尤為重要。我常用瓜蔞薤白半夏湯合二陳湯來通陽化痰宣痹,瓜蔞滑利,善開胸中痰結,往往用瓜蔞殼或全瓜蔞,其化痰開胸之力著;薤白辛滑通陽,下氣散結;法半夏化痰散結,和胃調脾;二陳湯燥濕化痰,理氣和中,《本草求真》稱之為“治痰總劑”,痰化則結開。以上為化痰宣痹之要藥,將其配伍應用於不同類型的胸痹心痛的治療,常獲良效。應用時,要注意以下幾點。

痰與肺、脾、肝、腎的關係

痰雖為標,但推本溯源,若屬肺脾氣虛,痰濕重者,可將二陳湯合益氣健脾,活血通絡之劑加以運用,益氣化痰須注意補肺健脾和胃,因肺主氣,氣化則濕化;脾主濕,脾健則濕化,濕化則痰消。氣虛甚者,可增人黃芪、黃精等品;若為脾陽虛,則常以桂枝人參湯合用;如為陰虛陽亢,可配合天麻鉤藤飲應用;若心陰虛,肝腎陰虛,可配合首烏延壽丹、杞菊地黃丸應用;若屬心氣虛或心之氣血不足,則可配合炙甘草湯應用。要注意疲瘀交阻的病機

痰阻可加重疲血,疲滯亦可加重痰阻,二者交結難解,互相影響,互為因果,故化痰時一定要配合通絡之品,如三七粉、紅花、川芎、降香、雞血藤之類。注意辨別痰的屬性

濕痰往往合苳桂術甘湯運用,熱痰則多合溫膽湯運用。痰重時,胸痹心痛以胸部憋悶為主,苔膩,脈多弦滑,可加浮海石、膽南星、遠誌等化痰,而生地黃、芍藥等滋陰膩滯之品少用。

注意理氣藥的配合應用

本病胸陽不振,氣機障礙,而陰邪之痹阻,愈增其勢,三者是層層相因,互相影響,致胸搏心痛遷延不解。且氣化則濕化,氣順則痰消,氣為血之帥氣行則血行,故流通氣機甚為重要,在化痰祛瘀的同時,又必須配以行氣之品,如陳皮、木香、佛手、枳實之類,才不致呆滯。

總之,胸痹心痛的辨證論治應當全麵,對於痰濁在發病中的作用及化痰宣痹法的應用尤為重視。

學中醫之門徑

白神農嚐百草,軒岐言病機,惜其方尚稀,降後方藥漸興,惟苦其不傳,如伊尹、如和、如緩、如跗,皆以醫名,而未有方傳世。越人受長桑君之禁方,倉公受公乘陽慶之禁方,皆不見諸典籍,雖有莨菪子湯、苦參湯、火齊湯、下氣湯、陽劑剛石、陰劑柔石,皆未悉其所以為方也。迨漢建安紀年時有仲景出,勤求古訓,博采眾方,著卒病論以治傷寒,立方113首,著《金匱要略》以治雜病,實為醫方鼻祖也。

世人每疑中醫無係統,不知係統即在仲景書中,仲景體會前賢之精粹,如《內經》、《難經》,而著《傷寒論》,以六氣為體,以三陰三陽為用;又著《金匱要略方論》,以虛實為體,而以“調以甘藥”四字為用,兩書融會貫通,則外因內因之病條理井然,此即中醫之係統,亦即醫法之定律。若舍此定律而言醫,雖有一得之長,亦為雜家,非正統之可貴也。

風寒暑濕燥火,天之六氣為病,外因也;喜怒憂思悲恐驚,人之七情為病,內因也。仲景《金匱要略》一書,治內因各症,其原旨無非闡明《內經》“邪氣盛則實,精氣奪則虛”二語以為辨證之準繩,其立法亦不脫“調以甘藥”四字,而以“實脾”冠之。須知“天氣半月而一更”,人身之氣,與之相仿,三更不愈,即為頑症,此入雜病範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