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這是一本資料書,史料比較豐富,論述比較係統,文筆比較流暢,頗有價值……應該肯定。
二、關於解放戰爭中後期下川東地方黨組織領導的武裝鬥爭的曆史背景和曆史定位的幾點理解:
(一)解放戰爭初期,敵強我弱,力量懸殊。中央部署,在蔣管區根據各地實際開展小型遊擊武裝活動,打爛敵人後方的壇壇罐罐,策應解放戰爭主戰場的鬥爭……以後在各個不同時期,隨著解放戰爭的順利進展,上海局對川東地區的武裝鬥爭分別提出了各個不同的要求和一些具體規定。三大戰役和渡江戰役以後,則要求停止武裝鬥爭,保存力量,迎接解放。下川東的武裝鬥爭總體上是按這一要求……在地方黨組織的具體領導下積極開展的。這一場鬥爭十分艱苦曲折,有忠貞,有叛變;有勝利,有挫折;有驚險,有犧牲。從1947年末,一直堅持到1949年底解放,為配合解放戰爭,迎接解放發揮了積極作用。革命前輩和先烈們忠於革命……艱苦奮鬥,甘於奉獻的精神,為後世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
(二)下川東的武裝鬥爭,有一個顯著特點,即開展匪運,改造土匪,把一些逼上梁山的綠林好漢,經過改造吸收到黨領導的自覺鬥爭中來。這在下川東黨的工作中有曆史傳統,有成功的經驗,值得總結。
(三)解放以後,這一段曆史和許多同誌長期受到不公正待遇,在撥亂反正中得到平反,恢複了曆史本麵目,十分慶幸。
三、修訂建議:
(一)在評價表述人物、事件上,用語注意分寸,最好平實一點,避免使用極端的過頭詞語。
例如:
P42說,奉大巫支隊……牽製敵人的有生兵力,為配合人民解放軍正麵戰場作戰和解放下川東作出了極大貢獻。
P142說,桃子園打團防隊獲勝,有所繳獲,從戰略上打亂了敵人的清剿部署。
P169說,川東遊擊隊保存下來的力量,在統戰策反中起極大作用。
還有,如說地下黨組織遭受挫折後,立即高瞻遠矚作出安排;趙唯等退到遊擊根據地,等等。
當時都達不到這個程度,這樣的表達似有拔高放大之嫌,建議慎用。
(二)關於下川東地區曆史上的封建土地製度及有關情況的幾點討論:
1.在過去的印象中,川東山區土地遠不如川西平原那樣集中。書稿中表述在雲陽等地有收租4000-10000多石(容量單位,1石等於10鬥,1鬥等於10升)的特大地主,真是大開眼界。不知這些大地主的形成發展情況、家庭生活、政治表現、是否延至解放、土改處理如何等,似可作點解剖。此點純屬題外之言,隻是讀稿人的一點讀稿感受。
2.關於地租情況。一般是“四六開”、“五五開”,甚至“三七開”。這是普通的,但說到有的地租達到“九一開”就要分析了。據讀稿人所知,川東一帶地租……除旱租外,絕大多數都是以水田黃穀出產論租,而附在水田周圍幹土和一年兩熟的水田中的小麥等作物,是不計租穀的(隻交少量象征的雜糧,一般20-40石租穀的土地,隻交1-2鬥(容量單位,1鬥等於10升雜糧)出租和佃租分成,需按土地肥瘦,田土麵積比例而定,那種把總收成的90%交地主的情況很難有。佃客不比農奴,他會算賬,佃與不佃有自由。
3.押金。這是一種嚴重盤剝,但有一定比例,正如P4一例所表(大約租20石左右土地)押金2石黃穀,符合一般規律,不可能佃租24石田交押金50兩銀子,後又加押100兩銀子。決無此高押,150兩銀子是什麼概念?所值近2兩黃金,可開一個小型商店,相當於清末雲陽縣知縣一年“養廉銀子”的25%,夠200個中學生一年的夥食費。除了二地主和佃富農,隻租24石土地的佃農決無此能力,不可能拿得出150兩銀子的押金。
4.穀價。說50兩銀子買黃穀8石,每石值6兩多銀子。曆史上很難有此高的穀價。
銀穀比值一般有個常值,因年成好壞有所起伏,但不會相差太遠。白銀(銀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