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大力發展了第三產業。從發展的趨勢看,發展第三產業在我國已成為擴大就業的主渠道。在發展商業、交通運輸和生活服務等傳統產業的同時,重點發展旅遊、信息、谘詢和技術、法律、會計服務等新興產業;積極引導發展中介服務;大力發展城鎮社區綜合服務,在為困難群體排憂解難的同時,擴大了就業機會。
其次,大力發展了非國有經濟和中小企業。發展非國有經濟和中小企業是拓寬就業渠道、解決就業問題的重要途徑。由於黨的政策給予強有力的支持,個體、私營、外資等非公有製經濟迅速發展,到2001年全國登記的個體工商戶為2423萬戶,私營企業202.86萬家,從業人員有7474萬人,注冊資金21648億元,年產值19878億元。個體私營經濟對國內生產總值的貢獻率已從增長到20%以上,同時為幾千萬人創造、提供了就業機會。
再次,切實做好下崗職工再就業工作。落實了下崗職工再就業資金由財政、失業保險基金和企業及行業主管部門負擔。各級財政在預算支出科目中安排扶持城鎮下崗職工安置補助費;失業保險基金除了保證失業救濟外,還拿出一定比例用於職業介紹,轉業培訓和生產自救;兼並、破產、重組企業,要從國有資產轉讓收益中優先拿出一部分用於安置下崗職工分流。繼續鼓勵下崗職工自謀職業,通過優惠政策、促進多種形式的再就業。從1998年到2002年6月底,全國國有企業累計下崗職工2600多萬人,其中有1700多萬人通過各種方式實現了再就業,未再就業的也能按時領到基本生活費。我們經過近十幾年的努力,就業和再就業工作已取得了顯著成績,1990~2001年,我國從業人員從6.5億增加到7.3億,失業率多數年份能保持在3%左右,這樣做既促進了經濟快速增長,又保證了社會的安定團結。
2.深化收入分配製度的改革,增加城鄉居民的收入,特別是低收入者的收入
國家通過改善國家公職人員的工資待遇,健全公務員工資的正常增長機製、實行最低工資保障製度和推進福利待遇貨幣化工資化,實行住房貨幣化分配、建立健全社會保障體係等措施,使勞動者增加其勞動收入,使其合法權益受到保護。在農村,通過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積極推進城鎮化,大力發展鄉鎮企業,增加農民收入。在減輕農民負擔的同時,還不斷加大對農業的支持保護,增加對農業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和對農民直接補貼的投入,加大扶貧力度,改善貧困地區的生產條件和生活條件。近年來,農村居民家庭戶均純收入增加了近2000元,城鎮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了近6000元。由於1996年實現經濟“軟著陸”物價持續下降,貨幣實際購買力提高,使城鄉居民得到了更多的實惠。
3.拓寬消費領域,提高人民的消費水平和生活質量
我們黨在大力改善城鄉居民吃穿用等基本生活消費的同時,還通過調整消費政策,優化消費結構,增加服務性消費,不斷拓寬住房、公共交通、文化教育等方麵的消費,以促進人民消費水平的提高。為此,注重開展了以下八個方麵的工作:一是實行住房公積金製度,提高職工購建住房能力;二是建立廉租房供應保障體係,政府建立住房基金,為低收入的居民提供廉租住房;三是積極發展城鄉公共交通,鼓勵轎車進入家庭,改善居民出行條件;四是降低信息服務價格,刺激居民信息消費;五是提高計算機普及率,推進社會信息化建設;六是推行職工帶薪休假製度,刺激消費,拉動內需,推動旅遊業以及相關行業——交通、餐飲、商業發展;七是合理調整工作時間和閑暇時間,推行一周休息兩天和節假日放長假,為人們旅遊和出行提供更多的時間選擇;八是鼓勵居民服務性消費,改革服務行業管理體製,擴大服務供給能力和規模,大力發展交通、旅遊、教育等產業。我們黨所采取的上述舉措,提高了效益,方便了群眾,使居民的消費水平和生活質量顯著提高。城市居民和部分農村居民的耐用消費品的檔次出現了升級換代,電視機、洗衣機、電冰箱、空調機、電腦等家用電器已相當普及,固定電話用戶數已突破了2億戶,躍居世界第一。小汽車也開始進入千家萬戶。
城鄉居住條件和居民環境明顯改善,城市居民人均住房麵積達到15.5平方米,農民普遍建了新房,農村人均居住麵積已達到平方米。
4.擴大消費信貸,為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創造條件
近年來我國各類金融機構積極發展消費信貸業務,擴大對購房、建房、買汽車等消費信貸,積極開展教育消費信貸,以適應高校擴招和解決貧困學生上學的需要。這一切均為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5.提高公共服務供給能力,保障人民安居樂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