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男生殖係統的分化與發育(一)(1 / 1)

1.男性生殖器官的發生

一、性未分化期及性分化期

胎兒的性別雖然在精卵結合時已經決定(XX染色體為女性,XY染色體為男性),但在胚胎早期(5~6周)兩性的生殖腺的形態和位置很相似,不易區別。胚胎5~6周,尿生殖脊出現一條縱溝,將此脊分成內、外兩部分:外側部為中腎脊;內側部稱生殖脊,是生殖腺的始基。

性分化期男性稍早於女性。兩性生殖腺的分化主要決定於原始生殖細胞是否具有H-Y抗原(組織相容性Y抗原),在H-Y抗原的影響下,位於生殖脊的原始生殖細胞就發育成睾丸。如果生殖腺細胞膜上無H-Y抗原,生殖腺即自然向卵巢方向分化。通常是男性睾丸分化始於胚胎第7周,而女性卵巢分化則始於胚胎第10周

二、睾丸下降

睾丸(testis)在發生初期原位於腹後壁,在睾丸的下端均有由中胚層形成的引帶,另一端與陰囊相連,稱為睾丸引帶,可能由於胎兒軀幹下段生長速度比引帶的生長快,以致引帶相對縮短,導致生殖腺下降。通常認為第3個月時生殖腺已降至盆腔。

胚胎第3個月,在睾丸引帶牽引下,睾丸繼續下降,在第7個月時,睾丸下降至恥骨緣前方,正常情況下,至第8個月末或9個月下降至陰囊。有資料顯示,對3612例新生兒的觀察,有2.7%足月兒和21%的早產兒,出生時睾丸尚未降入陰囊,其中有些在生後1個月內進入陰囊,有少數到9個月時才降至陰囊。

三、生殖管道的發生

男性生殖管道的演化與中腎管的衍化密切相關。其中與生殖腺相連的中腎管分化成附睾管、輸精管及射精管;與生殖腺相連的中腎小管則分化成附睾

的輸出小管。在男性胚胎第9周Müller管開始退化,大部分消失。僅有結節形成前列腺尿道部的尿道脊和精阜,以及兩個殘留物,即睾丸附件及前列腺小囊或稱之為男性陰道。

四、外生殖器的發生

在人胚第4~6周時,圍繞尿生殖膜邊緣的小隆起稱生殖結節,它是外生殖器的始基,此時尚無性別特征。無性別結構包括:初陰(phallus)、生殖隆突、陰囊隆起、尿生殖褶及左右尿生殖褶之間的尿生殖溝。實驗證明外生殖器性分化與胎兒性腺與睾丸密切相關。當胎兒性腺為睾丸時,在雄性激素作用下,生殖結節向男性化衍化。

在男性,約第9周起初陰長長、長粗,成為圓柱狀的陰莖;尿生殖溝形成男性尿道的一部分,故也稱尿道溝。尿道溝兩側的尿生殖褶的邊緣逐漸向中線合攏成管,即尿道海綿體部。左右尿生殖褶的彙合處為陰莖縫。生殖隆突則分化成陰囊,左右隆突愈合處成為陰囊縫。一般在胎兒第3個月時,才能根據其外生殖器的形態分辨其性別。

五、尿道的發生

泄殖腔是後(尾)腸尾端擴大的部分。在胚胎4~7周時被冠狀位的尿直腸隔分隔成腹側的尿生殖竇和背側的肛直腸管。尿生殖竇自顱(頭)端至尾端可分為三部:最大的膀胱部、狹窄的盆部和尿生殖竇初陰體部或初陰部。其中盆部和初陰部與尿道形成有關。

(鄧春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