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前言濃縮思想精華(1)(1 / 3)

曹保印

讀萬卷書,行萬裏路。對我們中國人來說,這既是問學的方向,也是問學的基礎,更是問學的精神、問學的思想。千百年來,它已經成為一種影響無數中國人的文化傳統,並且以類似格言的形式,固定下來,傳承下去。

然而,隨著全球化時代的來臨,這個傳統正在受到挑戰。僅僅是讀萬卷書,行萬裏路,已經不足以讓人充分享受問學的無限樂趣、領略問學的壯美風光。何況,溯之以我們的文化傳統,真正得到“發揚光大”的,又恐怕隻有讀萬卷書的“死讀”,而缺少行萬裏路的“活讀”——像司馬遷、徐霞客者,史載幾人?

問學之為問學,“問”與“學”相得益彰,缺一不可。在這裏,“問”既表現為疑問,又表現為設問、提問、質問、駁問,如此等等。正是彼此問答的碰撞、探索、交流,激活了“學”來的知識,使問答的雙方都深深受益,彼此逐步接近真學問的核心。

所謂“三人行,必有我師”,如果缺少了彼此之間的問答,三人之行該是多麼單調、乏味、無聊;相反,卻又將是多麼痛快、充實、有趣!

因而,在全球化時代的今天,強調“問學”之“問”,是至為關鍵的;倡導“行萬裏路”之“行”,是尤為必需的。缺少了建基於“問”之上的信息交流,缺少了立足於“行”之上的田野考察,我們孜孜以求的學問,必然是缺少活力的,甚至是沒有生命力的。死讀書,讀死書,讀書死,是到了必須拋棄的時候了!否則,我們就會被時代拋棄。而這,又豈非我們的悲劇?

那麼,我們該如何改變?誰來為我們指引方向?或者說,我們該以誰為榜樣?由清華大學當代中國研究中心、清華大學老科技工作者協會、中國人民大學法律社會學研究所和中國國家圖書館信息谘詢中心等單位聯合舉辦的、曾經被《北京青年報》稱為“世界頂尖學者無報酬公益講演”的華睿講堂學術報告,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標本、一個機會。所有受邀講演的學者,包括評論人、主持人、策劃人,都在國際或國內享有極高知名度,他們的學術成就斐然,社會影響力深廣;更重要的是,他們都有一顆熱愛公益之心,都勇於、善於正視和剖析真問題,而這些真問題,正來自於他們親身的田野考察。

在兩個多小時的講演活動中,講演者結合自己的專業研究,向聽眾娓娓道來地做主題報告;之後,評論人給出精彩簡短的評論;接著,講演者與評論人、講演者與聽眾、評論人與聽眾、評論人與講演者、評論人與評論人之間,通過相互問答、彼此辯論、互為補充等形式,進行思想的碰撞與交流。可以說,整個講演現場,就是一個知無不言、言無不盡的思想交流平台。在這個平台上,我們看到的隻是思想碰撞的火花。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而思想的星星之火,更可以照亮我們的精神世界,使我們的問學道路,越走越廣闊,越走越壯觀。

之所以能夠達到這個效果,就是因為講演本身,濃縮著世界頂尖學者思想的精華。

而這種思想的精華,又以一種貼近大眾的形式傳遞出來。所以,身在講演現場,不管你是專家學者、政府官員,還是大學生,或者隻是一名普通公民,都可以在輕鬆愉悅之中,享受這場思想的盛宴。這種“聽讀”與“閱讀”相比,更立體、更真實、更輕鬆、更靈動,即便閉上眼睛,思想的甘泉也將源源不斷地滋潤你的心靈。真的,這是一種享受,一種美妙無比的精神享受。如果你對此表示懷疑,那麼,請在方便的時候,走進中國國家圖書館多功能廳(502),現場免費感受講演的氣氛。

事實上,為了使這種氣氛不但能夠在講演現場流淌,而且可以躍然於紙上,在主編《思想中國》的過程中,除對個別字句進行技術性修補,我力求最大限度地忠實於講演實錄,力爭讓每一位閱讀這本書的讀者,都能夠用眼睛去“聽”,用心靈去感受。

當然,如果有可能,我建議讀者們還是應該親臨講演現場,隻有這樣,你才能夠真正感受到世界頂尖學者講演的無窮魅力。

要知道,培養自己在講演活動中的“聽讀”能力,以及大膽向講演者發問、與講演者交流的素質,是在全球化時代的背景下,提高自身素質的一種絕佳方式。因為在這裏,你既可以聆聽,也可以發問,還可以加入討論……從這個意義上說,我願意鬥膽在“讀萬卷書,行萬裏路”後麵,再加上一句“聽萬堂課”。講演本身,就是一種“課”,一種啟發思想之課,一種交流思想之課,一種碰撞思想之課……最後,感謝應邀擔任本書顧問委員會委員的陶森教授(清華大學老科技工作者協會)、黃平教授(中國社會科學院美國所)、程真主任(國家圖書館信息谘詢中心)、周孝正教授(中國人民大學)和李楯教授(清華大學當代中國研究中心);感謝李楯教授的信任與支持,正是在他的鼓勵與指導之下,才有了本書的順利問世;感謝《思想中國》顧問委員會的所有成員,是他們的監督與指導,使本書避免了不少錯謬;感謝我的朋友小武先生,他的熱情幫助和專業精神,為本書錦上添花;感謝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他們的慧眼識珠,使本書得以高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