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導言(1)(1 / 2)

朝鮮高宗於1881年派領選使金允植到天津,與李鴻章等會談。與金允植對話的,包括北洋大臣李鴻章、候選道馬建忠、永定河道遊智開、天津器械總辦許其光、天津海關道周馥、天津軍械所總辦劉含芳、招商局總辦唐廷樞、青年軍官袁世凱。張樹聲、吳長慶、羅豐祿等一批高級官員以及德國人穆麟德等人也分別和金允植展開了會談。他們討論的一項重要內容就是朝鮮王朝如何借鑒中國的經驗,發展洋務。李鴻章勸朝鮮發展經濟以自強,並建議其設立外語學校,設立海關。經李鴻章的推薦,德國人穆麟德去了朝鮮,成了朝鮮曆史上第一位外國籍的海關官員。金允植回國後著有《陰晴史》和《天津談草》。

金允植(1835-1922)字洵卿,號雲養,祖籍清風。金允植1835年農曆十月初三日出生於京江的荳湖。他是領相(首相)金堉(1580-1658)的第九代孫。其曾祖父是敦寧參奉、贈吏曹參議金基建,祖父是贈吏曹參判金用善。其父親金益泰(贈吏曹判書)、叔父金益鼎都是朝鮮王朝的高級官吏。因其父母早亡,金允植姐弟等被叔父收養。其叔父金益鼎曾任星州牧使、兵馬僉節度使,為通訓大夫(三品官)。後被封為清恩君。1864年,金允植進士小科及第,1865年以恩蔭為健寢郎,1874年文科大科及第。後曆任黃海道暗行禦史、順天府使、江華留守1881年被高宗派為出使清國的“領選使“。在中國天津與著名的洋務派領袖人物有長時間的談話。回國以後積極參加朝鮮的各種洋務活動,先後被任命為經國事務衙門、通商事務衙門協辦,工曹判書,兵曹判書,中樞院副議長、議長,經學院大提學。還曾任皇室製度局總裁,皇室會計監察院卿,《國朝寶鑒續纂》纂輯官兼校正官。金宏集內閣當政期間,他充任外部大臣掌管朝鮮國的外交諸務。金允植參與並推進了朝鮮國許多方麵的現代化製度設計。如創立了機器局、現代海關,參與了外交外貿、軍隊、會計等多種製度的建設。其間因“乙未事件“被流放到濟州島與智島一帶近十年,後被放還。1908年7月到9月,陪同英親王殿下訪問日本,與日本許多文人有唱和。1910年,日本帝國主義正式吞並朝鮮,把朝鮮高宗皇帝封為“德壽宮太王“,同時為總督府的重要官員封爵。金允植被封為子爵同年,他作為最早加入日本學士院的朝鮮人,被選為院士,後又任“大同教“總會會長。

金允植有《雲養集》《陰晴史》《續陰晴史》《天津談草》等著作傳世。他於1922年病逝。金允植次男金裕問整理有《雲養公家狀》,比較詳細地記錄了金允植的一生。

如同我國的李鴻章一樣,金允植在自己的祖國也是一直被爭議的人物。早在金允植被流放之前,在漢城醫院前圍攻的人群裏,就有“懲辦國賊金允植“的口號。在他去世以後,如何安葬他引發了一場爭議。如今的韓國學術界對於金允植也有不同的看法。有學者認為金允植是一個處於特定曆史階段的封建文人,他最終倒向日本,成為了一個親日派的領袖人物。這樣的一個汙點是金允植永遠也無法洗清的。最近幾年來,越來越多的人傾向於辨證地看待其功與過,認為金允植不僅是韓國現代化建設的先驅人物,他在麵對日本軍國主義侵略時,也充分表現了朝鮮民族的不屈氣節。他不僅堅決反對日本的吞並,而且在其後自認為是“亡國大夫“,稱病閉門不出,使得朝鮮總督府的中樞院副議長之位置空缺很長一段時間。後來,在1919年的“三一獨立運動“中,金允植所起的作用是十分明顯的。警察曾經搜查他的住宅。後因“獨立宣言“而被日本人宣判入獄的人中,李容植是經學院副提學(金允植長期充任經學院大提學),金裕問是其次子,金麒壽是其養孫。還有其他一些參與起草“三一獨立宣言“的人,也與金允植有密切關係。(參見金聖培《金允植政治思想研究》,首爾大學校博士論文,200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