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基本理論篇(1)(1 / 3)

政治文明概論

第一節 文明的內涵及結構

一、文明的涵義

認識政治文明這一概念需要從對“文明”概念的了解開始。“文明”是一個頗有歧義的概念,它在日常用語中和和古今中外的著述中都以各種不同的含義來使用。“文明”一詞在我國古籍中,最初見於《周易》中。《周易·乾·文言》中說:“見龍在田,天下文明。”這句話的意思是,龍(這裏指君子)出現在田野上,天下充滿文采而顯得光明。《尚書·堯典》也有“睿哲文明”之語,都是指光明、有文采和文德輝耀的意思。17世紀中後期,清代戲曲理論家李漁在《閑情偶寄》中說過:“若因好句不來,遂以俚詞塞責,則走入荒蕪一路,求辟草昧而致文明。”這裏的“文明”是把它與“野蠻”相對立,表明社會的進步程度。

在西方,“文明”源於拉丁文“Civilis”原義指作為社會成員的公民所應有的素質和修養;對公民有益的教育和影響。它雖然在公元前的歐洲就被使用了,但文明作為一個正式的概念和學術用語到了近代以後才開始使用。英國啟蒙思想家托馬斯·霍布斯於1651年寫的《利維坦》一書,首先提出了“文明社會”的概念。霍布斯文明理論中所說的文明內含就是指人類“從‘自然狀態’到國家狀態的轉變。”【1】也就是指人類社會由原始的野蠻落後狀態向國家的出現為標誌的新階段的進化和進步。18世紀孟德斯鳩、盧梭等百科全書派從與野蠻相對的意義上使用文明,把文明看成是人類曆史從落後不斷走向進步的標誌。美國人類學家摩爾根在《古代社會》中把人類曆史的發展分為蒙昧、野蠻、文明三個時代。文明時代包括奴隸社會、封建社會和資本主義社會三個曆史發展階段。19世紀空想社會主義者,把文明當作曆史進步的概念來使用。例如,傅立葉把世界曆史全部曆程分為蒙昧、宗法、野蠻、文明四個發展階段,他所說的文明階段相當於資本主義社會。

在馬克思、恩格斯著作中,關於文明的論述很多,文明這個概念的含義都是隨著所論述問題的不同而不同。經典作家主要在以下意義上使用文明概念:第一,時間意義上的文明,指人類社會發展的曆史階段,即“文明時代”,馬克思恩格斯肯定了摩爾根把人類社會分為蒙昧、野蠻和文明三個時代,把文明看作是人類擺脫野蠻時代後的社會進步狀態和程度。第二,把文明看作是人類改造世界實踐活動的成果。“文明是實踐的事情”【2】他們用文明表示人們所創造的物質財富的果實以及科學、教育、文化藝術等方麵的發展水平;用文明表示政治、經濟製度進步的狀況。第三,專指資本主義社會的文明,並把資本主義社會開始的時代為“現代文明社會”,即現代文明。馬克思、恩格斯對資本主義社會在發展文明方麵的貢獻,曾經給以充分的肯定,並在這個意義上把資本主義稱之為“文明社會”、“文明製度”、“文明國家”。馬克思恩格斯指出:共產主義“是以現代文明社會的一般情況為前提所必然得出的結論”。【3】顯然,這裏的“現代文明社會”就是指資本主義社會。第四,指人的社會狀況、行為舉止與教養等意義。社會有很大的提高和進步。恩格斯認為,如果說文明“是一種社會品質,那末英國人無疑是世界上最文明的人。”【4】這裏的文明就涉及到修養、教養等。可見,在馬克思恩格斯那裏,文明是個多義的概念,其意義並不固定。

在當代,國內外學術理論界,對文明的定義和解讀仍是眾說紛紜。1961年,法國出版的《法國大拉羅斯百科全書》解釋“文明”一詞為:一指教化;二指一個地區或一個社會所具有的精神、藝術、道德和物質生活的總稱。1973年至1974年,英國出版的《大英百科全書》解釋“文明”一詞為:一種先進民族在生活或某一曆史階段中顯示出來的特征之總和。1978年,前蘇聯出版的《蘇聯大百科全書》認為“文明”一詞的含義指:社會發展、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水平程度;繼野蠻時代之後社會發展的程度。1979年,原聯邦德國出版的《大百科詞典》認為“文明”一詞從廣義來說,指良好的生活方式和風尚,從狹義來說,指社會脫離了人類群居的原始生活之後,通過知識和技術形成與起來的物質和社會狀態。1973年出版的日本《世界文化大辭典》中稱:文明是指一個社會或國家精神的(藝術、宗教、道德、科學、法律等)和物質的(產業、技術、經濟等)生活的總稱而言。《中國大百科全書·哲學》中對文明的解釋是:人類改造世界的物質和精神成果的總和;社會進步和人類開化狀態的標誌。《辭海》的解釋是:文明:①猶言文化。如:特質文明、精神文明。②指人類社會的進步狀態,與“野蠻”相對。③光明,有文采。《辭源》的解釋是:文明:①文采光明,文德輝耀。②有文化的狀態。與“野蠻”相對。

以上各種“文明”含義界定雖然表述不同,但歸結起來看有以下兩個特點:一是在文化意義理解文明,認為文明是人類改造世界的物質和精神成果的總和或者文明是人類物質和精神生活總和。這些理解實際上是把文明與文化看成是同義詞。二是文明是進步,包括有良好的生活方式和風尚,有文化和修養的言談舉止,與蒙昧、野蠻相對立。

要盡可能準確地科學地界定文明的內涵也就是需要在上述兩點上作進一步思考。第一,文明是否與文化同義,這也是分歧最大、最複雜一個問題。文明與文化有密切聯係,但筆者不讚成把二者看成是同義詞。筆者主張這樣看待二者的關係:把文化看作一個總體概念,文明則是一個分概念。文明是文化中的一部分且指文化中的積極的進步的部分。我們知道,文化是指人類在改造客觀世界和主觀世界活動中的全部成就的總和。它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在長期的曆史發展中積累起來的,在文化積澱中,既可能有先進的、積極的也可能有落後消極的,隻有先進的和進步的那一部分才是文明。所以,在定義文明的含義時,不能簡單地說文明是人類改造自然和改造社會的全部成果總和或物質和精神生活的總和,而應限定為“積極”的“進步”的成果。

第二,在文化意義上理解把文明概念必然會得出下麵的結論:文化是與人俱來的,有人就有文化,由此就會得出有了人類也就有了文明,文明是與人俱來的結論。在此,筆者不讚成有了人類就有文明的觀點,這個問題實際上是涉及到文明的起源問題。文化泛指人類改造自然和社會的全部成果的總和,人類從產生的那一天起,為了生存和發展,一直進行著改造自然和改造社會的工作,並獲得成果。但不能說人類一誕生就有了文明。實際上文明是個曆史概念,它是人類文化發展到一定曆史階段的產物,不是從來就有的。在人類誕生後相當長的時期裏,特別是在原始群時期,人類的生活方式極其落後,改造世界的能力極其低下,隻是被動地適應自然界,依靠自然界提供的食物生存,茹毛飲血,生吞活剝,群內雜交,這是極不文明的。即使原始人能製造和使用簡陋的石器,也隻能說明人與動物區別開來了,但難說原始人就文明了。應該說文明是人類文化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是人類改造世界的成果積累到一定程度而出現的社會現象。具體說,文明是隨著社會分工出現、文字的發明和使用、國家和階級的產生而出現的,它是表示人類擺脫野蠻落後狀態後的社會進步狀態和程度。

根據以上理解,我們把文明的內涵作如下概括:文明是人類曆史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是人類擺脫野蠻落後狀態後的社會進步狀態和程度的反映。這種社會進步狀態和程度既表現在過程上,也表現在結果上。從過程上說,文明是人類社會由野蠻落後狀態向開化、先進狀態發展這樣一個由低級向高級階段演進的曆史進程。從結果上看,文明是人類改造自然和改造社會的積極、進步成果的總和。

二、文明的結構

文明是人類實踐活動的進步成果,那麼,這些成果是由那些因素構成的呢?這就涉及文明的結構的問題。受分析問題的角度、分類的依據以及認識的局限性的等因素的影響,人們對文明係統結構的認識是不盡相同的。到目前為止有以下幾種代表性的觀點:兩維結構論、三維結構論、四維結構論、五維結構論等。

“兩維結構論”。這是一種傳統的觀點,也就是眾所周知的文明由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構成的觀點。

“三維結構論”,具體有三種觀點:第一種認為文明包括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這是目前學術界的主流觀點;第二種認為,當今人類正麵臨的日益嚴重的生態環境問題,正確處理人與自然關係,樹立生態文明觀念已是大勢所趨,主張把生態文明作為一種新的文明形態,這樣文明可劃分為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態文明【5】;第三種,即把社會文明劃分為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製度文明,這種觀點把製度文明看作是一種獨立與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之外的文明形態。該觀點早在上個世紀80年代就有學者提出來了【6】此後越來越多的學者開始讚成該觀點。

“四維結構論”。具體也有兩種看法,一種認為,文明包括物質文明、精神文明、製度文明和生態文明【7】;另一種認為文明包括物質文明、製度文明、行為文明和精神文明。

“五維結構”。也有三種看法,一種是徐鴻武教授提出的,認為文明包括物質文明、製度文明、精神文明、生態文明和生活方式文明。該觀點的新意之處在於把生活方式文明作為獨立的文明形態。【8】第二種,範英主編的《精神文明學論綱》一書中將文明歸結為五大方麵: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法製文明、人種文明。【9】該觀點提出了“人種文明”的新概念。第三種,認為構成文明的要素都必須包括物質文明、人本文明、製度文明、精神文明和環境文明五個方麵。該觀點主要是以人類生產活動為依據劃分來文明的形態的,人類生產活動來說,有五種生產形態,即物質資料生產、人類自身生產、社會製度生產、精神產品生產和人類環境生產。這五種生產形式所產生的成果便分別表現為物質文明、人本文明、製度文明、精神文明和環境文明。正是這五種文明要素之間相互聯係、相互製約的關係之總和,構成了一幅五彩斑斕的文明圖景,構成了整個人類文明的有機係統。【10】該觀點提出了“人本文明”的新概念,與第二種觀點的“人種文明”的提法有點類似。

雖然目前人們對文明結構的認識各不相同,但每一種觀點都有其價值,都對我們認識和研究文明係統具有啟發意義。當然,每種觀點的影響大小和地位是不同的,這表現在眾多的觀點中,隻有“三維結構論”,第一種觀點即文明包括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觀點是主流觀點,該觀點得到了較普遍的承認。除此之外其他的看法尚未得到普遍的認同。從目前的發展趨勢來看,強調製度文明和生態文明的重要性呈上升趨勢。特別是主張把製度文明列為一個獨立的文明形態的呼聲也較高。黨的十七大報告首次提出了“生態文明”的概念,這樣,我們黨對文明係統的認識推進到了四要素論。

筆者主張把文明看作是一個動態開放的多維係統,它是隨著人類的文明實踐的發展和人們對文明演化的認識的而不斷擴展的。就目前來看,我們至少要提出五大文明形態,即物質文明、製度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態文明,當然,但這五種文明形態還不可能窮盡文明的所有形式,隨著文明實踐的拓展,隨著人類需求層次的提高和拓展,我們在構建文明的體係時,還有可能把隱性的、不受人重視的文明形式納入到文明體係中來。就五種文明形式之間的關係看,比較複雜,我們可以把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態文明看作是並列關係,把製度文明看作是獨立的文明形態,它與其他四種文明形式既不是簡單的並列關係,也不是簡單的包含關係,而是一種交叉關係。它們之間的關係可以直觀地表示如下:

圖中大圓區表示文明係統,小圓區表示“製度文明”。製度文明與物質文明的交叉區A表示經濟製度文明,製度文明與政治文明的交叉區:B表示政治製度文明,製度文明與精神文明的交叉區C表示文化製度文明,製度文明與生態文明的交叉區D表示生態製度文明,製度文明其他社會文明的交叉區E表示其他製度文明。

第二節 政治文明的涵義和結構體係

一、政治文明的涵義

早在1844年11月,馬克思在《關於現代國家的著作的計劃草稿》中就提出了“政治文明”的概念,但對於這個概念的具體內涵是什麼,馬克思並沒有給予明確界定,從理論背景及邏輯展開上看,馬克思觀念中的政治文明指的是與集權製相對立的現代民主、法治的政治理念。在我國政治文明問題是隨著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展開而逐步提出來的。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國共產黨關於把社會文明區分為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重要理論觀點,直接引發了學術界對文明結構問題的探討,“政治文明”開始在學界出現,20世紀90年代以來,“政治文明”一詞已經較多地出現在學術語言中。在本世紀之初,我們黨正式提出了政治文明理論觀點並作了實踐部署,“政治文明”成為人們普遍關注的理論熱點問題。從政治文明概念出現到現在,人們一直在研究政治文明問題,包括政治文明的概念。就對政治文明內涵的認識過程來看,我們經曆了由不全麵、不成熟到較全麵、較成熟、較科學的認識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