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中國共產黨執政地位的取得是曆史的選擇,人民的選擇(1)(1 / 3)

一、中國共產黨成為執政黨,是曆史的選擇、人民的選擇

中國共產黨成為執政黨,是曆史的選擇、人民的選擇。中國共產黨是順應時代的呼喚而組建起來的,它有最先進的階級基礎,是用最先進最科學的理論來作指導的先進政黨。中國共產黨是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同時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地位和執政地位不是自封的,中國共產黨從革命黨成為執政黨,是曆史的必然選擇,體現了廣大人民群眾的共同心願。隻有中國共產黨成為中國革命和建設的領導者後,才真正開啟了中國駛向現代化的曆史航船。

(一)政黨是一種政治組織,政黨與政權不是天生結合在一起的。馬克思主義認為,任何政黨都是代表一定階級、階層或社會集團,並為其根本利益而鬥爭的政治組織。任何政黨都有自己特定的政治目標,其中奪取政權是政黨的重要目標。一個政黨能否獲得執政地位,不以政黨的主觀意誌為轉移,而是需要經過一個曆史選擇和人民選擇的過程,需要經過政黨在本階級、階層人民的支持下不懈奮鬥的過程。任何一個政黨,任何一種社會力量,能否在中華民族的曆史進程中占據應有的地位、發揮應有的作用,歸根結底,要看它能否遵循曆史的規律,順應曆史的潮流,解決中華民族所麵臨的最緊迫、最根本的問題。2100多年間,許多優秀的中華兒女,為了尋求救國救民的真理和道路,進行了前赴後繼、英勇頑強的鬥爭。在救亡圖存、振興中華之路上,曆史在沉思,人民在選擇。許多政治力量都提出過自己的主張,都曾經在中國的政治舞台上表演過自己,先後出現過許許多多的政治實體,包括各色各類政黨,然而,洪秀全的太平天國運動和義和團運動的失敗,說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農民雖然是革命主力軍,但領導不了革命;百日維新的失敗和辛亥革命的不徹底,說明中國的資產階級也領導不了革命,資產階級無論是走改良的道路還是走革命的道路,都不能改變中國“落後挨打”的現狀。鴉片戰爭到中國共產黨誕生的80年間,無數仁人誌士作了艱苦的探索,但最終大都退出了曆史的舞台,成為匆匆過客。它們沒有能夠解決中國的問題,有的甚至對中國社會的發展起了阻礙作用。曆史最終選擇的是中國共產黨。隻有中國共產黨,才擔負起了領導中國革命的曆史重任。近代以來的曆史也反複證明,在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中國,企圖通過走資本主義道路使中國實現現代化,同樣是根本行不通的。正如江澤民同誌在慶祝建黨80周年講話中深刻指出的:“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有了共產黨,中國的麵貌就煥然一新。”我們黨成立後,把中國人民空前地團結和組織起來,為著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前赴後繼,英勇奮鬥,演繹出一幅幅波瀾壯闊的革命畫卷。

(二)中國共產黨之所以領導中國人民建立了新中國,由一個領導人民為奪取全國政權而奮鬥的黨,成為一個領導人民掌握著全國政權並長期執政的黨,一個重要原因,就在於我們黨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踐相結合,找到了適合中國國情的革命理論和革命道路。中國革命的勝利是黨經曆千難萬險,在一次次挫折和失敗的痛苦考驗中實現的,是無數革命先烈用鮮血和生命換來的,是億萬中華兒女在黨的領導下浴血奮戰的結果。黨的執政地位來之不易。

中國共產黨從井岡山時期的紅色政權、中央蘇區的政府框架,到延安時期的“三三製”、一些革命根據地開展的選舉活動等,早在取得全國政權之前,中國共產黨已在一些地區建立政權,開始執政的初步嚐試。在這段時期中,抗日戰爭時期黨的領導更是一筆曆史抹不去的恢弘史卷。抗日戰爭是近代以來中國人民反抗外敵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民族解放戰爭。這場戰爭,既是中華民族由衰敗到振興的轉折點,也是中國共產黨發展史上的光輝一頁。抗日戰爭史證明,用馬克思主義武裝起來的中國共產黨,是領導中國人民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的堅強核心,是凝聚全民族力量的傑出組織者和鼓舞者。時代賦予中國共產黨領導抗戰的重任。中國共產黨成為抗日戰爭的重要領導力量,是由黨的曆史使命所決定的,也是抗日戰爭特定的曆史時代所造就的。以毛澤東同誌為核心的黨中央的正確領導,是中國共產黨成為抗日戰爭重要領導力量的決定性因素。紅軍長征途中的遵義會議,事實上確立了以毛澤東同誌為核心的黨中央的正確領導,為黨實行對抗日戰爭的堅強領導提供了保證。紅一、四方麵軍會合後,黨中央和毛澤東同誌分析了當時的全國形勢,認為全國抗日高潮已經到來,紅軍應北上抗日,到接近華北前線的川陝建立根據地,使之成為全國抗日救亡的重心。1935年12月,瓦窯堡會議批判了黨內關門主義傾向,討論製定黨在革命新階段的策略路線。這次會議和會後毛澤東同誌在黨的活動會上所作的報告,克服了黨內“左”傾冒險主義、關門主義的指導思想,不失時機地製定了黨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使黨在新的曆史時期將要到來時掌握了政治主動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