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6章 邁向科學發展的新階段(4)(1 / 3)

擴大城鄉低保和基本醫療保險、基本養老保險、失業保險、工傷保險、生育保險覆蓋麵、提高保障標準。2009年在全國率先實現城鄉基本醫療保險全覆蓋。鹽池等3縣進入全國首批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在全國率先發放城鄉高齡老人生活津貼。啟動村幹部和被征地農民養老保險。深化社會保險基金體製改革,非公有製經濟、城鎮個體工商戶、靈活就業人員參保人數不斷增加。推進全區企業離退休人員養老金調整工作,養老金支付率、社會發放率均保持100%。婦女、兒童、老齡、殘疾人等事業迅速發展。

為解決群眾住房困難,2007年建成經濟適用房和廉租住房485萬平方米,此後又建成經濟適用房219萬平方米、廉租房2.8萬套。2008年1.9萬城鎮低保戶住房得到解決,2009年9.7萬戶城鄉低收入家庭喜遷新居。塞上農民新居、危窯危房改造加快實施,在13.3萬農戶住上新房的基礎上,2008年建成可安置8.1萬人的移民住房及配套設施,2009年又改造農村危窯危房5.8萬戶。2009年改造棚戶區住房100萬平方米,建設新型抗震示範農宅600套。采煤沉陷區和資源枯竭礦區困難職工遷居工程進展順利。出台了《關於進一步加強防震減災工作的意見》,建設了抗震示範學校和示範民居,2009年建設安全校舍42萬平方米。

2009年3月自治區黨委十屆八次(擴大)會議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於應對世界金融危機衝擊的“保增長、保民生、保穩定”重大決策,專門研究部署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工作,審議通過了《自治區黨委、人民政府關於保障和改善民生若幹問題的決定》。麵對金融危機的劇烈衝擊,越是困難,越要保民生。《決定》提出了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指導思想、五年主要目標,確定了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推動全民創業促進就業、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完善社會保障體係、改善居民住房條件、優化公共文化服務、優化生產生活環境、改善民生保障機製等重點工作。《決定》確定了“發展為先,民生為本;統籌兼顧,突出重點;盡力而為,量力而行;政府主導,社會參與”等四條基本原則,這些原則是長期以來寧夏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寶貴經驗。這次會議的召開和《意見》的頒發,標誌著寧夏保障和改善民生走上了製度化、長效化的新途徑。當年寧夏在全國率先做到了民生計劃提交自治區人民代表大會審議通過後組織實施,並在年終公布自治區及各部門的實施結果,把解決民生問題的績效作為考核評價領導班子和領導幹部的重要內容。自治區將新增財力的三分之二以上用於解決民生問題,確保新增社會公共服務資金和項目向薄弱領域、困難群眾和基層傾斜。

發展民族團結、建設和諧文化、維護社會穩定也取得重大成就。圍繞“共同團結奮鬥、共同繁榮發展”這一新時期民族工作的主題,鞏固和發展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社會主義民族關係。始終把加快發展作為民族工作的中心,大力發展民族團結進步事業,依法加強宗教事務管理,堅持把發展教育事業作為提高少數民族整體素質的根本措施。全區各族人民和睦相處、和衷共濟,中央領導多次高興地讚揚“寧夏是貫徹落實民族區域自治製度的典範”。發揚“小省區辦大文化”的精神,推出一係列文化精品,加強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實現了村村通廣播電視、通電話,在西部率先實現村級文化信息資源服務站全覆蓋,城市公共文化設施發生了巨大變化。圍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係建設,開展了形式多樣的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寧夏軍區給水團、治沙英雄王有德等為代表的一大批先進典型,引領著文明和諧、健康向上的社會新風。在2008年成功進行了四川汶川大地震抗震救災、迎接北京奧運會等係列宣傳活動。積極推進文化體製改革,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發展活力不斷增強。加強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和信訪工作。開展安全生產專項治理,防範特大事故發生,紮實推進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嚴厲打擊各類違法犯罪活動。在塞外大地上出現了和諧寧夏全麵建設的生動景象。

五、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和先進性建設

進入新世紀新階段,麵對機遇和挑戰並存的形勢,寧夏各級黨組織清醒地看到前進道路上的困難和風險,按照中央的要求和部署,以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和先進性建設為主線,在新的水平上全力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為全區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發展提供了堅強的政治保證與組織保證。

黨的十六大把“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同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一道,確立為黨必須長期堅持的指導思想,實現了黨的指導思想的又一次與時俱進。自治區黨委根據十六大的精神,在九屆三次會議上提出了“五抓”的黨建工作思路:抓根本,進一步增強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自覺性和堅定性;抓重點,培養造就高素質幹部隊伍,形成朝氣蓬勃、奮發有為的各級領導層;抓基礎,切實加強黨的基層組織建設;抓形象,進一步密切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係;抓關鍵,為全麵推進黨的建設提供製度保證。按照這一總體要求,自治區黨委帶領全區各級黨組織堅持黨要管黨、從嚴治黨的方針,不斷加強黨的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