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中共寧夏地方黨組織的建立和紅軍征戰寧夏(1)(1 / 3)

近代中國社會以來,中華民族麵對著兩大曆史任務,一個是求得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一個是實現國家繁榮富強和人民共同富裕。這兩大任務中,前者是後者的必要前提,隻有先完成前一個任務,然後才能解決後一個問題。這就有了中國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興起和推進。逐漸覺醒的寧夏各族人民反對外國列強的侵略,擺脫封建專製的統治,洶湧澎湃的革命鬥爭一浪接著一浪向前發展。在中國共產黨登上曆史舞台承擔領導中國革命的重任後,黨組織在寧夏的建立就成為曆史的必然。

寧夏是民主革命思想和馬列主義傳播較早的地區之一。1926年9月中共寧夏特別支部的建立,標誌著中國共產黨在寧夏及周邊地區有組織革命活動的開始。從此揭開了黨領導寧夏各族人民進行革命鬥爭的序幕。1935年至1936年,紅軍長征、西征在寧夏期間開展的一係列革命活動,對寧夏各族人民的革命鬥爭產生了巨大而深遠的影響,極大地鼓舞和教育了人民,激發了寧夏各族人民的革命熱情。

一、馬列主義在寧夏的傳播與中共寧夏特別支部的建立

五四運動前後,各種進步思想開始在寧夏地區傳播。“學科學、講民主”的口號首先為知識界人士所接受。在北平、天津讀書的一些寧夏籍學生和途經寧夏的外地學生,經常在寧夏城(今銀川市)的學校、街市等場所舉辦演講會、報告會,介紹平、津地區五四運動情況,揭露帝國主義侵略罪行和軍閥政府的投降賣國政策,在青年學生中產生了影響。

1925年五卅運動爆發後,寧夏城各學校的師生率先上街遊行示威,社會各界群眾紛紛響應,罷課、罷市、抵製日貨,組織成立“滬案後援會”,致電、捐款,聲援上海工人鬥爭,民主革命思想在青年學生和各族群眾中得到了廣泛傳播。

1925年8月,正值國共兩黨第一次合作時期,馮玉祥派其國民軍第二師師長劉鬱芬率部從張家口開往蘭州,在該部做政治工作的中共黨員宣俠父、錢清泉等沿途在平羅、寧夏城、寧朔(今青銅峽市)、中衛等地進行革命宣傳活動。他們是最早在寧夏開展革命活動的共產黨員。

1926年9月,馮玉祥在共產國際和中國共產黨的幫助下,在綏遠省五原縣(今屬內蒙古自治區)舉行誓師,采納共產黨人李大釗“進軍西北,解圍西安,出兵潼關,策應北伐”的建議,製定了“固甘援陝,聯晉圖豫”的方針,宣布遵循孫中山先生“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進行國民革命,策應北伐戰爭;同時宣布將其統率的國民軍改為國民軍聯軍,自任總司令,中共黨員劉伯堅任總政治部副部長。大部隊於11月28日抵達寧夏城。由於劉伯堅等一批共產黨員在馮部積極開展革命活動,黨的主張和各種進步思想廣為傳播。先期到寧夏的國民軍聯軍總政治部宣傳隊在寧夏城等地開展宣傳組織工作,動員群眾支援國民軍聯軍,在宣傳隊工作的中共黨員伏龍、肖明、李秉乾、陶新佘(陶梁)、馬雲堃等和《中山日報》社社長賈午、記者兼編輯賈一中(李子光)等,多次到省立第五中學、第八師範(簡稱五中、八師,即後來的寧夏中學和寧夏師範)開展宣傳活動,同一批進步教師和青年學生建立了秘密聯係。幫助他們開闊視野,提高革命認識,吸引他們積極參加革命活動。

這時,應劉鬱芬部隊裏中共組織的要求,中共陝北組織派出李臨銘、王兆卿、陶振亞、牛化東等20多名中共黨員和進步青年,由錢清泉帶領赴蘭州準備參加政治幹部訓練班培訓後,派往各地工作。當時正值國民軍聯軍大部隊分批經寧夏開赴陝西,急需加強寧夏地方工作,支援部隊過境,因而將李臨銘、賀維新、陶振亞、馬思然等7名中共黨員留在寧夏城做地方工作。隨後,在部隊黨組織的幫助下,這些留地方工作的中共黨員與在國民軍聯軍宣傳隊中的中共黨員馬雲堃等一起,共同組建成立了中共寧夏第一個組織——中共寧夏特別支部,李臨銘任書記,馬雲堃做常務工作。為了便於公開活動,他們還幫助國民黨建立了國民黨寧夏縣黨部,李臨銘兼任常務主任。中共寧夏特別支部和國民黨寧夏縣黨部同在寧夏府城鼓樓上辦公,李臨銘和馬雲堃在這裏處理日常工作。中共寧夏特別支部主要以國民黨縣黨部的名義組織開展活動,同國民軍聯軍緊密配合。11月,中共陝北黨組織又從榆林、綏德等地派來徐夢周、白雪山、張慕時、馬雲澤、李秉榮等黨員和進步青年,參加國民軍聯軍工作,其中一些同誌後來分配在當地工作,馬雲澤和李秉榮被中共寧夏特別支部發展為黨員。中共寧夏特別支部最初屬國民軍聯軍中的中共組織領導,1927年3月後,又先後直屬中共陝甘區委、中共陝西省委領導。當時入黨的有8人,入團的有三四十人。在寧夏本地發展的黨、團員,多是五中、八師的青年學生。其中共產黨員有白虹劍、葉鬆齡、征克非等;共青團員有張子華(即王緒祥)、孫殿才、王子端、李天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