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夢的理念,是一個極富多義性的象征性理念,也是一個有著特定所指的複合型理念。它體現著中國政治、中國哲學、中國文化、中國社會的當代關切,是中國人的民族集體記憶和中國曆史特別是近代苦難史和民族解放史的集中表述,是全體人民當下生存實踐、生活現實、發展現狀和社會變革的生動寫照,是中國民族共識、未來前景和中國道路的新的規劃藍圖,也是中國思想、中國精神、中國智慧的高度凝練的形象化展現。它是中國當前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文明五位一體的總括性理念。中國夢是充滿輝煌、苦難與勝利的民族集體記憶,是中國文化精神、哲學基礎和理想色彩的集中展現。中國夢具有多元彙一的豐富內涵,具有鮮明的實踐特征。
習近平同誌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體學習時指出,中國夢的宣傳和闡釋,要與當代中國價值觀念緊密結合起來。中國夢意味著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價值體認和價值追求,意味著全麵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意味著每一個人都能在為中國夢的奮鬥中實現自己的夢想,意味著中華民族團結奮鬥的最大公約數,意味著中華民族為人類和平與發展作出更大貢獻的真誠意願。
30多年的改革開放,社會的高速發展,使得不同群體的利益得失發生巨大變化,各個階層的生活狀況也發生了進退升降。改革獲得了大量成果,積累了大量財富,全麵提升了我國人民的生活水準,但也積累了大量矛盾和問題,如職務腐敗,貧富差距,誠信喪失,環境惡化,食品危機,社會不公,弱勢群體困境,等等。一係列新的矛盾需要化解,一係列新的社會關係需要理順。這是轉型時期社會發展的必然過程和必要代價。新一屆中央領導習近平同誌提出“中國夢”的總體理念,乃恰逢其時,意義深遠。通過中國夢這一高度凝練的象征性理念可以激勵全國人民團結一心,發憤圖強,和衷共濟,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夢想。
當代中國正處於快速發展中,我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強烈地感受到對民族複興、國家富強、人民幸福的無比渴望。我們也比曆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目標,比曆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實現偉大的中國夢。
一、中國夢是充滿輝煌、苦難與勝利的民族集體記憶
中國夢走過曲折的曆程。這是一個“輝煌—衰落—複興”的三部曲。
中華民族經曆過人類曆史上震撼人心的強大繁榮和輝煌之夢,它是周秦偉業,它是兩漢文明,它是大唐盛世,它是宋季富土,它是元朝拓疆,它是明代興旺,它是康乾勝景……漢唐宋三大文明巔峰留下了永遠的驕傲,中國夢的影響通過絲綢之路覆蓋西域、中亞、羅馬,盛唐中國則通過絲綢之路,歐亞聯動,形成宏闊的東方文明圈,大規模移民潮流向中國,而大唐以海納百川的胸懷,容納八方來客。穆罕默德說:“學問雖遠在中國,亦當求之。”就是所謂貧弱宋朝,也是富甲天下,它的GDP總量,占據當時世界的三分之一。而大明帝國的夢想是四海通商。鄭和七下西洋,首航比哥倫布早87年,而伊斯蘭世界和基督教世界,則對中國充滿向往,大量移民湧向這片富庶的土地。
那是中國輝煌的曆史之夢。
然而,這片大陸也經曆了1840年以來的百年夢魘,百年抗爭。戰爭、失敗、割地、賠款,那是一個禍患頻仍、災難深重的百年,是一個民不聊生、備受淩辱的百年,一個悲愴而無助的“東亞病夫”的百年……
民族複興的“中國夢”是這個苦難民族的光明之夢、理想之夢,更是無數仁人誌士、民族脊梁的信仰之夢和實踐之夢。
在170多年前的曆史上,無數懷抱著中國夢的先驅者,麵對亡國滅種的危機,為著中華民族的複興前赴後繼,犧牲前行。中國夢就是理想之火、信仰之火、奮鬥之火和光明之火的熊熊燃燒。中國夢更經曆了90多年的建黨偉業和60多年來的建國大業,特別是經曆了改革開放30餘年來的改革大潮,它迎來了全球的“中國熱”。期待、追捧、向往和攻擊、汙蔑同在,成就、功績和困境、問題共生。中國進入了改革的轉型期、攻堅期和深水區。
二、中國夢的文化精神、哲學基礎和理想色彩
在世界曆史上,無論苦難、屠殺,還是戰爭、強權都不能剝奪人類擁有夢想這一“特權”。對於每一個人,夢想就是一種希望,就是一種向往、一種理想、一種對未來的期冀;對於一個民族,它則是集體的記憶、凝聚的共識、奮鬥的目標、行進的方向和為著實現它而生發的全民族的熱情、動力、犧牲和擔當。
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和實踐為中國夢構築了最初的框架。從馬克思主義的創始人到20世紀席卷中國的革命、解放的熱潮,馬克思主義是中國夢的基色。德國馬克思主義思想家恩斯特·布洛赫(Ernst Bloch)在他的代表作《烏托邦的精神》和《希望的原理》等著作中,思考了人類永存的這種未來性,創立了一種關於夢的哲學——希望哲學。他說:“期待、希望、向往、走向尚未實現的可能性的意向——這不僅是人的意識的根本標誌,而且當它們被正確地理解和把握的話,也是整個客觀實在內部的一個決定性因素。”在希望和夢想的驅動下,人通過勞動積極解決主體和客體的矛盾,在人和世界的相互作用中,人將實現自己的本質而成為“完全的人”;世界也將消除異化而成為沒有任何憂患和邪惡的理想世界,從而達到主觀願望和客觀可能、主體和客體二者相互適應的目標。這樣,人類社會就將跨入充滿人道主義的“具體的烏托邦”,也即人道化的“倫理社會主義”社會。布洛赫說的對,無論現實世界存有多少苦難、危險、齷齪和悲劇,人類永遠地擁有未來,擁有希望,擁有夢想。
中國夢彰顯中國精神。中國文化是人類曆史上唯一一條從未斷流的古代文明的長河。雖然曆經五千多年的演變,但至今仍然煥發著勃勃的生機。她弘浩博大,流麗萬有;她克明峻德,修道以仁;她克己修身,勵誌圖強;她勸學師聖,慎思明辨;她品德藻神,安本守誠;她陰陽相濟,追求神人以和。而她的主流精神則是剛健有為、自強不息與和而不同的和合精神。
剛健有為、自強不息的文化精神可以追溯到中國文化早期的代表典籍《尚書》和《詩經》。這兩部儒家典籍裏充滿勤勉穩健、勇猛深沉的前進氣息。
孔子是大力提倡有為並身體力行的思想家。他一生奔波,夢想以周禮匡扶亂世。儒家學派的後繼者們,對“有為”和“自強”的學說進一步發揮。孟子提出“吾善養吾浩然之氣”;荀子則從天人關係角度提出“製天命而用之”的著名論斷。對於剛健有為、自強不息作出明確表述的是《易經》。《易經·象傳》中說:“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以天體運行無休無止,永遠向上的規律,要求人們積極有為,勇於進取。此後,剛健有為、自強不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精神,便一直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主導精神激勵著中華民族。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以德修身,以識養身”,是中華人文文化特別是儒家文化數千年來一以貫之的內核。“士先器識而後文藝”,孔子的諄諄教導是曆代中國人引以自勉奮進的精神支柱。“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宋代範仲淹寫下千古名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成為中華民族一代代仁人誌士追求家國理想的座右銘。明代哲學家張載高呼:“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它可以作為今日中國夢的一個傳統文化的注釋,它是源遠流長的中國夢的一抹基色。
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和合觀念,是中國精神的核心理念。中國古代的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都追求人天和合,但其主張各自不同。儒家文化關注社會的治理,強調積極有為,追求由自我到天地自然的和諧,故而以人道為核心,推己及人,成己成物,盡心而知天。中華傳統文化所包含的天人合一、以天合天的和諧自然觀,政通人和的政治觀,和為貴、和氣生財的商業準則,貴和尚中的社會哲學觀,親仁愛人的人道觀,協和萬邦、善鄰懷遠的國際關係觀念等都是對西方文化理念的挑戰與補充,構成了中國夢重要的哲學基礎。
中國精神中更具當代特色的內涵是170餘年來,中國一代代革新、革命的先驅者探索中華民族富強解放之路的思考和實踐。晚清思想家魏源是最早做中國夢的“夢主”。他是晚清閉關鎖國衰朽沒落的帝國思維的批判者,是新思想的倡導者。他是當時第一流的西方知識的大學者,編成《海國圖誌》100卷,廣泛介紹西方知識,並提出“師夷長技以製夷”的思想,試圖吸收西方先進技術,實現中華複興的夢想。而最早懷抱“少年中國夢”的曆史偉人是梁啟超。他是黑暗中國的普羅米修斯,手持火把描畫中華複興的“光明夢”。他高倡“憲政”、“共和”,以其輝煌的思想影響數代後人,給中國留下了巨大的思想財富。他的《新民說》、《少年中國說》綿綿流傳,成為中國夢最早的藍圖:“前途似海,來日方長。美哉我少年中國,與天不老!壯哉我中國少年,與國無疆!”
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複興,這是中國共產黨自成立起就自覺肩負的曆史責任和崇高目標。在今天風雲變幻的國際國內形勢下,中國夢的提出,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旗幟的形象化概括,它特別體現了中國共產黨人重溫革命理想,呼喚新時代的崇高信念,表達了高尚的精神追求與偉大的人格力量和品德節操,以及高舉遠慕、勇於擔當、不謀私利、富於犧牲精神的曆史使命感和民族責任感。在抗日戰爭最艱苦的年代,毛澤東曾經這樣說:“我們中華民族有同自己的敵人血戰到底的氣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礎上光複舊物的決心,有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今天中國夢的提出,就是一次全黨動員。它將進一步促進黨內共識,最大限度地凝聚民族力量,激勵全國人民特別是青年一代蓬勃向上的愛國熱情,釋放新時代的正能量。
中國夢體現中國道路。中國夢是中國近代以來無數仁人誌士以鮮血和頭顱換來的曆史經驗。曆史證明,一切舶來的思想、理念如果不與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偉大實踐相結合,就必然困難重重,屢遭挫折。改革開放以來,我們總結曆史經驗,不斷艱辛探索,終於找到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正確道路,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果。這條道路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