盜墓是一項手藝,所以就有了很多所謂的“手藝人”盜墓是一項技術,所以就有了很多所謂的“派別”。盜墓又是一本現實而殘酷的書,所以就有了我血淋林的撕開給大家看。
盜墓這個沉重而又神秘的時期性產物,它不是花拳繡腿,不是寫詞作畫,沒有那樣飽滿的熱情,那樣氣吞山河的氣勢,更做不到溫文爾雅談笑風生;盜墓是從古至今一脈傳承下來的,隻是說和武俠小說中那些管理嚴密的所謂門派不同,他們之間是沒有太多的強製依附關係的,但由於彼此之間的理論和操作方法不同而被世俗的分為了摸金門,發丘門,搬山門,禦嶺門。後被成為摸金校尉,搬山道人,禦嶺力士,發丘將軍。又稱發丘有印,摸金有符,搬山有術,禦嶺有甲.摸金的雛形始於戰國時期,精通“尋龍訣”和“分金定穴”,注重技術環節。曹操設立摸金校尉,發丘中郎,所過隳突,無骸不露,專門掘丘,為其擴充軍備,所以摸金門弟子又被稱為摸金校尉。時至宋元之時,發丘、搬山,禦嶺三門都少有弟子出現,因此往往被認為門派傳承就此斷絕,隻剩下摸金一門。摸金一門中並非是需要有師傅傳授便算是弟子,他特有一整套專門的標識、切口、技術、隻要懂得行規術語,皆是同門。不過在摸金門傳承中,隻有獲得正統摸金符的人才能被稱之為摸金校尉,號稱掘丘一行民間的正統,與發丘天官的手段差不多,最善於以風水星象計算出古墓寶藏的方位。行事講究留有後路,做事不做絕。摸金校尉不喜歡與人合作,隻有在單獨乾活有困難而對方又是很信任的人,也會組成五人以下的團體。積極吸納現代社會的工具與武器,並能將它們與風水術法結合起來使用,但對傳統行規最為重視,極少有人違背。摸金校尉乾活,最擅長的是找墓,他們往往將收集來的各種資料,結合對當地風水的觀察,總是能以最快的速度找到古墓的具體地點。凡是掘大墓,在墓室地宮的東南角都要點上一根蠟燭,開棺摸金之時,不能損壞死者遺骸,輕手輕腳的從頭摸至腳底,最後必給死者留下一兩樣寶貝。在此期間如果東南角的蠟燭熄滅必須把拿到手的財物原樣放回,恭恭敬敬的磕三個頭,按原路返回,相傳是祖師爺定的規矩不得違背。發丘派的起源比摸金派稍晚,雖都是依靠風水和星象之學確定陵墓,但是在技術上要差一些,發丘派都會有一枚銅印,上麵刻有“天官賜福,百無禁忌”八個字,在掘丘者手中是不可替代的聖物,相傳擁有一種神奇的力量可克製諸邪,此印被毀於明代永樂年間,以不複於世?摸金校尉與發丘將軍相互敵視,摸金的認為發丘的與官府勾結狼狽為奸,挖掘古墓時壞人屍骸,損人風水,對行內傳統規矩多有違背;而發丘的認為摸金因循守舊,空有精悍手藝隻為一日三餐,不能將行業發揚光大。後期因發丘派和清政府合作被眾人鄙夷最後流落海外。搬山道人采取的是喇叭掘丘式,是一種主要利用外力破壞的手段,他們大多都裝扮成道士活動增加了些許的神秘感,搬山一派最早在秦漢時期形成但是興盛於清朝中葉,機關陣法是其所長破解古墓中的各類機關很是擅長,他們從來不與人合作前身和茅山頗有淵源,禦嶺門據說創始人是仙人所授,有令人力大無窮之法,所以禦嶺門人被稱之為力士此派吸收了摸金和嶗山派的兩派特色形成了具體的流派,對風水術法有自己獨特的認識,熟悉各類風水的弱點加以破壞,這一派主要是靠鼻子聞和打土時的手感,後因敵視元蒙政權遭到蒙古金鷹令的追殺淡出曆城的長河中。
先人們用生命的代價給我們生動的詮釋了古文明的定義以及高超的智慧,我們應該珍惜並加以緬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