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蕩菌病)見“毛黴菌病”。
(鞭毛)原生質伸出細胞外形成的鞭狀物。一條或多條,有運動、攝食等功能。鞭毛蟲及各種動植物的精子等都鞭色。
(鞭毛運動)鞭毛是某些微生物的運動器官,這些微生物的活動即靠其鞭毛的擺動運動來實現。又如滴蟲、黑熱病原蟲、眼蟲及鞭毛藻等,無論是寄生在人或動物體內,還是生活在水中,其活動均是其鞭毛運動的結果。
(鞭毛抗原)又稱“隻抗原”。有動力細菌的鞭毛蛋白質成分。不耐熱,70攝氏度以上被破壞。易被酒精和弱酸破壞。
(鞭蟲)寄生蟲的一種。線蟲綱,鞭蟲科。蟲體前細後粗,狀似鞭子,故名。雄蟲長30-45厘米,尾端向腹麵呈螺旋狀卷曲,且有一交合刺。雌蟲長30-末端圓鈍。蟲卵呈紡綞形,黃褐色;殼厚,兩端各有一透明小栓,內含有卵細胞,主要寄生在人體的盲腸內,以身體前端的尖細部分鑽入粘膜內寄生,引起寄生蟲病。卵隨糞便排出,在陰濕泥土上發育為感染性蟲卵,被人吞食後幼蟲孵出經發育為成蟲,定居於腸內。
(鞭蟲病)鞭蟲引起的寄生蟲病。因吞食鞭蟲卵汙染的食物而得病。成蟲寄生在盲腸、闌尾等處,一般無明顯症狀,但大量成蟲感染時,可有腹痛、腹瀉、便血、失眠等。治療用甲苯咪唑及支持療法。預防包括糞便管理
(露陰)又稱“陰部暴露癖”。性心理變態病人的一種表現。患者多為男性,特征是:暴露外陰部以引起他人注意,從而獲得性的滿足。
(囊性甲狀腺腫)一般指單純性甲狀腺腫的彌漫型。甲狀腺呈彌漫性組織增生,觸不到結節,位置正常。此外,還有結節型和混合型兩種。有明顯的地方性,我國以西南、西北、內蒙山區發病率較高,有不少地區可以散發性存在,女性多於男性。腺腫屬膠性腫大呈囊狀,腺體增大而柔軟,有時體積甚大。邊界不明顯,外形可呈彌漫性組織增生或結節狀。臨床上主要是甲狀腺腫大的壓迫症狀,如氣喘、聲音嘶啞、吞咽困難、頸部腫脹感等。後期可出現甲狀腺功能減退症狀,如發育不良、呆小等,該病無突眼,局部無震顫和血管雜音,甲狀腺功能試驗正常。對缺碘所致的甲狀腺腫,用少量碘化物可能有效,主要用適量甲狀腺激素製劑進行治療。
(囊依賴性淋巴細胞)簡稱“B淋巴細胞”。B淋巴細胞在鳥類為受法氏囊影響的淋巴細胞,現已了解,哺乳動物的B淋巴細胞,受骨髓的影響而分化發育,二者通稱B淋巴細胞或B細胞,即取意於囊依賴性或骨髓依賴性。B細胞大部分局限在淋巴組織(淋巴濾泡內)隻有小部分參與再循環。B細胞與體液免疫有關,受抗原刺激後,能分化成形成抗體的漿細胞。
(囊腺瘤)—種良性含腺上皮成分的囊性腫瘤。是由於管腔內的分泌物瀦留,使腺體極度擴張,形成囊狀改變。囊壁為結締組織和上皮細胞構成,上皮細胞可為立方形、扁平或柱狀,亦可形成乳頭狀突起(稱乳頭狀囊腺瘤)多發生於卵巢、乳腺、甲狀腺等處。其中以卵巢囊腺瘤最為常見。
(鞣酸蛋白)一種止揭藥。為淡黃色或棕色粉末,無臭,幾乎無味,不溶於水及醇,刺激性小,在酸性液中甚穩定,不易分解,對胃無刺激,到小腸遇堿性腸液,則漸分解出鞣酸和蛋白,前者能使蛋白凝固,故可收斂止瀉。用於急性胃腸炎及非細菌性腹瀉。在細菌性腸炎時應先控製感染,才可使用。
(鞣陣摩)一種病理反射。使患者仰臥,下肢伸直,檢查者手指壓於髕骨上緣,迅速用力向下推動髕骨並維持一定推力,此時因股四頭肌節律性收縮致使髕骨做節律的上下運動。在單側出現或並存錐體束病征時有病理意義。但少數健康人與神經官能症患者亦可出現對稱性短暫的髕陣攣,則為生理牽張反射亢進現象。
(鞣骨)是一塊扁圓略呈二角形的籽骨,直徑約5厘米,位於膝關節前方,是股四頭肌腱附著部。
(塌蟲)(加無脊椎動物的一大類寄生蟲。構造比腔腸動物複雜,身體長形,左右對稱,質柔軟,沒有骨骼,沒有肢腳。寄生於人體不同組織器官引起發病。如絛蟲、蛔蟲、囊蟲、血吸蟲、薑片蟲、華支睾吸蟲、包蟲、鉤蟲、蟯蟲、絲蟲等均屬蛔蟲。
(蠼蟲幼蟲移行症)動物或人體蠕蟲幼蟲在人體移行時所致的疾病。動物蠕蟲幼蟲偶然地侵入人體後,在組織內移行,對宿主造成損害而發生各種臨床表現。根據病變部位不同,臨床上可分為皮膚、內髒和混合型蠕蟲幼蟲移行症。病原體以線蟲幼蟲為主。皮膚蠕蟲幼蟲移行症表現為發癢、紅色丘疹,繼而出現蜿蜒線狀紅色皮疹,亦可形成包塊及皮下結節。內髒蠕蟲幼蟲移行症可表現為咳嗽、哮喘、胸痛、胸腔積液、肝腫大、腦膜炎等,症狀視病變而異。混合型蠕蟲幼蟲移行症可有皮膚和內髒同時受累的表現。吡喹酮、硝硫氰胺、噻苯咪唑、海群生等對本病有較好療效。
(蠼蟲病)由螺蟲感染人體所引起的疾病的總稱。蠕蟲的種類很多,各種蠕蟲感染人體後所引起的病理改變亦不一樣,因此臨床表現亦不相同。如血吸蟲病、薑片蟲病、肺吸蟲病、絛蟲病、囊蟲病、絲蟲病、鉤蟲病、蛔蟲病、鞭蟲病等。
(塌動)胃腸道的收縮與運動,促進內容物下行。類似蠕蟲爬行時的動作,狀如蚯蚓爬行。
(蠕動遲緩)緩慢無力的現象。臨床上常把腸活動功能低下稱作蠕動遲緩,見於低鉀血症所致的平滑肌收縮無力。在消化不良、腹脹等均有蠕動遲緩的表現。
(蠕動波)腸蠕動過程中呈現的波浪式運動。由於胃腸道發生梗阻時,梗阻近端的胃暘產生陣發性蠕動加強所致。如幽門梗阻時,可見自左肋緣下開始緩慢地向右推進的較大蠕動波,到達右腹直肌下(幽門區)消失。有時這種蠕動波自右向左,稱逆蠕動波。小腸梗阻時蠕動波多見於臍部,方向不一。腹壁鬆弛菲薄的多產婦及消瘦者也可見到蠕動波。發生腸麻痹時,蠕動波消失。
(蠕動停止)胃腸道推動內容物的收縮和運動停止,見於麻痹性腸梗阻等。
(蟾蜍中毒)在蟾蜍耳後腺、皮膚腺以及肌肉、肝髒、卵巢中含有蟾毒素,有類似洋地黃作用,可引起竇房及房室傳導阻滯,而後繼發異常室性節律。食蟾素汙染的蟾蜍肉或服過量的含蟾酥的中成藥可發生中毒。一般在用後半小時內發病,少數遲至2小時,其中毒表現主要有頻繁的惡心、嘔吐、腹痛、腹瀉、頭暈、頭痛、嗜睡、胸悶、心悸、心律失常、脈細弱、出汗、紫紺、甚至休克等;腱反射遲鈍或消失,少數因心律失常而出現阿斯綜合征,尚可引起剝脫性皮炎。治療不及時,可因呼吸或循環衰竭而危及生命。主要采用對症處理,有心律失常時可按洋地黃中毒治療。
(躁狂抑鬱性精神病)即“躁狂抑鬱症
(躁狂抑鬱症)又稱“躁狂抑鬱性精神病”,簡稱“躁鬱症”。躁狂和抑鬱交替出現的一種精神病狀態。為情感性精神障礙中的代表性疾病。以青壯年期發病多,往往有家族史。發病可呈單獨的躁狂狀態或抑鬱狀態,或躁狂與抑鬱交替出現。情緒高漲或低落為本病主要臨床特征。伴異常的思維和行為改變。一般為發作性,緩解期正常,不導致人格缺損。參見“躁狂症”和“抑鬱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