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春光
著名作家何建明的《部長與國家》,以紀實的方法再現了新中國石油事業發展關鍵時期的一段曆史。閱讀這部報告文學,令人浮想聯翩,我們仿佛置身於那段讓人熱血沸騰、激情澎湃的史詩般的歲月。
解放後的國民經濟恢複時期,麵對帝國主義國家以能源為主的對我國的經濟封鎖,肩負黨中央和毛主席的囑托,為了甩掉貧油的帽子,為了國家的發展強大,老將軍餘秋裏受命於共和國崛起的危難時刻,抖落戰火的征塵,以將軍決戰豈止在戰場的大無畏英雄氣概,帶領康世恩、王進喜、馬德仁、段興枝、薛國邦、朱洪昌等一批錚錚鐵骨的硬漢子,義無反顧地奔向祖國的石油戰線。他們轉戰玉門、克拉瑪依、川中、鬆遼平原,克服了一係列難以想像的困難,嘔心瀝血、殫精竭慮,用寧可少活二十年,拚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豪邁氣魄,鍛造了一支具有鋼鐵般意誌無堅不摧的石油大軍,創造了一個個石油工業建設的世界奇跡,撐起了共和國的一片藍天,讓中國人民用洋油的日子一去不複返。在他們的身上,集中體現了黨魂、國魂、軍魂、民族魂,體現了中華民族偉大的愛國主義精神和英雄主義精神。
魯迅先生說:我們從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幹的人,有拚命硬幹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這就是中國的脊梁。司湯達說:在熱情的激昂中,靈魂的火焰才有足夠的力量把創造天才的各種材料熔於一爐。以餘秋裏同誌為代表的為新中國建設事業作出傑出貢獻的老一代石油人,就是這樣一群釋放靈魂的火焰,燃燒生命的激情的天才。無論戰爭年代還是和平時期,無論在怎樣艱難困苦的情況下,他們始終保持著一種昂揚的激情、拚搏的鬥誌、強烈的責任、忠誠的品格。他們善於學習鑽研,善於打開局麵,善於思想發動,善於以典型帶動全麵,能用思想打贏硬仗。他們在一窮二白的條件下,將科學求實的態度與敢上九天攬月,敢下五洋捉鱉的豪情壯誌融為一體,苦幹實幹加拚命幹,為祖國找到了一個個大油田,拿下了一個個大油海,構築起新中國石油大廈的基礎和框架,使中國人民在能源這個根本命脈上打了翻身仗,將貧油的帽子甩進了太平洋。他們的思想、行為和貢獻感人至深。這不由讓人想到了中國曆史上的一些名人心聲,如屈原的《離騷》亦餘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荀子的《勸學篇》鍥而不舍,金石可鏤,嶽飛的《滿江紅》駕長車踏破賀蘭山闕,毛主席的《七律·長征》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隻等閑和《七律·回韶山》為有犧牲多壯誌,敢教日月換新天,詩言誌等。這些絕句,深刻揭示了中華民族之魂、國之魂、軍之魂和黨之魂。餘秋裏等老一輩石油創業者、奠基者永遠是中華民族的驕子,永遠是中國共產黨人的楷模。
進入新世紀以來,在黨中央和自治區黨委的堅強領導下,全區各級黨政組織和人民群眾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六大、十七大精神,踐行科學發展觀,團結奮進,攻堅克難,用改天換地的奮進精神,使寧夏山川取得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用不到長城非好漢的雄心壯誌書寫了新世紀寧夏人民小省區也能有大發展的動人篇章。這種幹事創業的精神,是寧夏實現快速發展變化的根本所在,是共和國老一代創業者和建設者所具有的品質與精神在新時期的集中體現。推進寧夏跨越式發展,有機遇,也有挑戰。麵對黨的十七大提出的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麵對胡錦濤總書記把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的殷殷期盼,全區各級黨政組織和黨員幹部必須繼續學習和發揚以餘秋裏將軍為代表的老一代那種敢打硬仗的精神,越是險阻越向前,奮勇衝鋒陷陣、闖關奪隘,萬眾一心謀跨越、謀發展。
遵照自治區黨委書記陳建國同誌關於全區縣處級以上領導幹部認真學習《部長與國家》的重要指示精神,前段時間,許多同誌學而深思,用心寫下一些體會文章。現按寫作時間結集出版,既是為了交流學習成果,也是要求全區廣大黨員幹部繼續傳承老一輩石油人的崇高精神,創出一流業績。自治區黨委希望全區各級黨政組織和黨員幹部通過深入學習,始終保持和發揚共產黨人的蓬勃朝氣、昂揚銳氣和浩然正氣,全身心奉獻於黨的事業,讓生命的激情在幹事創業中燃燒,共同開創寧夏跨越式發展的美好明天!
2008年7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