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百零三節 總參部演進歐戰(1 / 2)

英國軍事理論家利德爾.哈特在總結波蘭戰役時說:“39年的戰事結局,可以歸結為兩句話:在東方,一支陳舊得無法救藥的軍隊,為一支應用新技術的坦克部隊加上占優勢的空軍所瓦解;在西方,一支動作遲緩的軍隊,卻不能及早施展任何有效的壓力。”可謂一語道破天機。

“此戰,波軍死亡66300人,傷133700人,被德軍俘虜69.4萬人,被紅俄軍俘虜21.7萬人(含投降數),10萬人逃至鄰國。德軍死亡8600人,傷30300人,失蹤3400餘人。戰爭中,德軍首次成功地在歐洲平原的實戰中實施“閃擊戰”,顯示了坦克兵團在航空兵協同下實施大縱深快速突擊的威力,對軍事學術的發展產生深遠影響。德國在實施武裝力量的動員與展開措施中,采取了先機製敵的方針。德國武裝力量對波蘭的軍事行動說明,預先組建的陸軍和空軍集團出其不意的實施密集突擊,有著顯著的作用。在戰爭過程中,坦克和空軍顯示了巨大的力量,為了突破敵軍防禦,首次使用了快速重兵集團——坦克軍、坦克師和摩托化師,與航空兵密切協同作戰。出現了以快速重兵集團在防禦縱深對敵人實施迂回和合圍的機動條件。這樣能擴大戰役進攻縱深,提高戰役速度。”吳泰乾的報告寫到這裏,他放下鋼筆,眼前都是那一幕幕戰火硝煙生靈塗炭的慘相,但是既然穿上軍裝就要履行一個軍人的職責。他繼續分析道:

“當然,除了戰場上的勝負之外,德國在外交方麵的策略也非常見效。由於華沙波軍的牽製,使德軍難以攻克布列斯特要塞。而且從這一戰鬥中德軍也敏銳的洞察到進攻波蘭東部的困難:波蘭東部此時波軍尚有30餘萬人,而且波蘭東部南北距離比波蘭西部長得多,繼續向東推進勢必大大拉長戰線,而德軍總兵力不足,不僅難以迅速殲滅波軍殘部,而且因距離西線越來越遠又會造成無法及時大量的部隊西調。顯然,請紅俄出兵相助為上策。當9月25日波蘭東部戰鬥結束後,雙方議定了一條分界線,而德軍也隨即向華沙發起總攻並很快攻陷該城。這充分說明德軍將華沙波軍留在戰役後期解決並不是真正處於兵力不足或者波軍實力較強大,而是為了更多殲滅波軍有生力量和便於西調。正是因此獲得的10多天時間裏,使得德軍殲滅了華沙以東布格河以西波軍主力,取得了對波軍的巨大優勢。這樣即便西線有事主力部隊西調,剩餘的軍隊也能從容應對殘存波軍,基本解除了兩線作戰的危險。否則,德軍可能無法殲滅波軍主力,也不能防止法軍一旦大規模進攻後被波法兩軍夾擊的嚴重後果了。”

“看來德國人已經做好了在西線進攻的準備,估計三到六個月內德法之間必有一戰,而且從目前的分析而言,德國的勝麵極大。”張建元總參謀長分析道“根據觀察團提供的分析報告和綜合情報來看,“經過這次戰爭,原本一個獨立的波蘭成為了一塊任人宰割的蛋糕,而一直執行綏靖政策的英法等國卻並沒有由此而真正認識到自己麵臨的危險,看來歐洲全麵爆發戰爭的日子近在眼前了。嗯,我們繼續分析德波戰爭的經驗教訓吧,雲階兄,你來吧。”

“首先說德軍在在這場戰爭中,表現的確實可圈可點。德軍不像我軍有大規模使用裝甲部隊以及立體協同作戰的經驗和規範,能首次在實戰中使用大批裝甲部隊、摩托化部隊等快速兵團突破波軍防線,迅速插入波軍後方並將其包圍殲滅。應該說,德軍以較小代價取得勝利主要原因是閃擊戰術運用得當。但是德軍的部署應該不予肯定,盡管在實際作戰中並沒有起到一些不利作用。德軍進攻波蘭的主攻部隊是裝甲兵,而保證戰役順利進行的關鍵是盡量避免裝甲部隊前進受阻。而縱貫波蘭中西部的維斯瓦河正是這樣一個天然的障礙物。倘若波軍依托這個巨大的“防坦克溝”進行防禦,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抵消反坦克武器不足的弱點,對德軍裝甲部隊迅速推進有不利影響。”朱雲階的分析讓諸位高級將領都點頭肯定。

“另外,德軍在東普魯士僅部署11個師也是一個較大失誤。這11個師中沒有裝甲部隊,突擊能力弱、抗突擊能力也不行;而且,東普魯士被波蘭領土三麵包圍,缺乏支援;如果兵力不足,容易被對方殲滅。波軍如果集中兵力即便不依靠裝甲部隊,對付這11個師還是勝算很大。如果這部部隊被殲,德國北方集團軍群也會實力大損,最終可能對戰局產生無可估量的影響。”

“還有,德軍在製定作戰計劃中沒有采取大規模合圍部署,而基本屬於追擊方案,從而未能在開戰之初利用突襲條件大量殲滅波蘭軍隊,這在很大程度上使得整個作戰有了32天的拖延。”朱雲階的分析還在繼續,杜子成、吳子玉、吳綬卿等老帥們都在旁聽,對於這些中生代的將領中最滿意的也就是張建元、朱雲階、林育英等幾位了。“此外,德軍中許多中下級軍官是比較稱職的,能夠身先士卒,鼓舞士氣,但這同時也造成軍官傷亡率相當高,使得一些戰鬥因為缺乏指揮部隊亂成一團。由於這場戰役是德軍第一次實戰,士兵們也缺乏經驗,缺少現代戰爭多兵種協同作戰的概念。部隊在行進中相互混雜、戰場上怯戰、誤傷時有發生。德軍的混亂給波蘭造成多次反擊機會。比如9月9日,波軍“波茲南”集團軍強渡布祖魯河,向其東南方向的德軍第8集團軍側翼實施反突擊,德軍在援軍12個師的支援下擊退波軍反擊並合圍該集團軍。不過僥幸的是,波軍的情形更為混亂。如果在初戰失利後仿效德軍將殘存裝甲部隊集中使用並配合其他部隊在夜間對德軍混亂部隊反擊,很有可能對德軍構成較嚴重威脅。所以說,對於德軍在對波蘭作戰運用閃擊戰的成功,公正評價是一半靠自身努力,另一半則是己方缺點未被波軍利用和對方自身失誤所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