蓋叫天原名張英傑,1888年出生於河北省高陽縣西演村一個佃農家庭。因家貧無奈,他8歲即開始學戲,10歲登台,既唱老旦,也演武生。當年藝人為成名或成名後,都要起個藝名,這是時尚。1901年張英傑13歲時,因他崇敬名伶譚鑫培的藝術,欲取藝名“小小叫天”(譚鑫培之父譚誌道藝名“叫天”,譚鑫培藝名“小叫天”。叫天是一種鳥,鳴聲高遠,正是“譚派”唱腔的特點),不料招來一些人的譏諷,說他是剛剛進入梨園的小演員,不配叫“小小叫天”。張英傑自幼誌向高遠,為求藝可謂天不怕、地不怕,舍得一身剮。他一氣之下,幹脆連“小小叫天”也不叫了,就叫“蓋叫天”。不僅要學習前輩,還要“蓋”過前輩。
自此“蓋叫天”聞名劇壇,人們反倒對他的真實姓名淡忘了。
戲曲界的武生演員在演出中摔胳膊摔腿斷大筋是常有的事,但像蓋叫天一生中竟有一次斷臂、三次斷腿的經曆,卻是罕見的。
其實,早在1904年蓋叫天16歲時就已有兩次變故和磨難。清末,清宮中以慈禧太後為首的一幫人愛看戲,便應運而生了“內廷供奉”這一稱謂(能不定期地進入清宮演戲的藝人被稱為“內廷供奉”),這可是藝人藝術生涯中的一種殊榮。當年生行的譚鑫培、孫菊仙、汪桂芬、楊隆壽、楊月樓、楊小樓、王鳳卿、王楞仙、朱素雲,旦行的陳德霖、王瑤卿、龔雲甫,淨行的金秀山、黃潤甫、裘桂仙、錢金福,醜行的劉趕三、王長林等,均曾為內廷供奉。蓋叫天也有一次成為內廷供奉的機會。這年,由於杭州織造局與上海洋務局舉薦,清廷擬召蓋叫天為“內廷供奉”,“不識抬舉”的蓋叫天卻拒不奉召,許多人不理解,而這正顯示出蓋叫天不流俗的一種品性。
也是這一年,蓋叫天突然“倒倉”(變聲),沒有變好,不能再演老旦的唱工戲。唱戲憑嗓子,“沒嗓”是對演員的一種致命打擊。
更不幸的是,這一年蓋叫天在杭州天仙戲院主演《花蝴蝶》(劇情出自《三俠五義》,蓋叫天飾大盜薑永誌)時,表演中因不慎折斷了左臂。武戲演員的胳膊、腿是非常重要的,斷了左臂,就很難再演出。可是,毅力堅強的蓋叫天,左臂未及痊愈即赴無錫登台演出。他很有辦法,臂斷不能打武戲,他就避其短而揚其長,演出《打棍出箱》一類主要在腿上見功夫的戲。四年後,在左臂仍未痊愈的情況下,他竟上場演武戲,且巧妙處理動作。比如在台上打“飛腳”,應是左手拍右腳,因他左臂有傷,便改用右手拍右腳。這在武戲演出中是沒有的事,許多觀眾觀之感到新奇,還認為這是蓋叫天的“創新”之舉呢!
1934年5月,時年46歲的蓋叫天與上海大舞台簽約半年。演出一周後,有一天他與陳鶴峰合演《獅子樓》,蓋叫天扮武鬆,陳鶴峰扮西門慶。戲演到武鬆追殺西門慶時,蓋叫天不幸折斷了右腿。當時腿骨穿靴而出,疼痛難忍,但蓋叫天強忍劇痛,用左腿以“金雞獨立”的造型站住,直挺到閉上大幕。這段軼事,不僅在戲曲界盡人皆知,而且許多觀眾也都知曉。田漢曾有詩讚蓋叫天雲:“斷肢折臂尋常事,練出張家百八槍。”詩中的“斷肢”即指1934年演《獅子樓》時折斷右腿;“折臂”指1904年演出《花蝴蝶》時折斷左臂;“張家”謂蓋叫天本姓張。
按說,演傳統戲舞台上講究“虛擬性”,一桌二椅足矣,是不應該搭製機關布景的。可是當時上海大舞台的老板為了招徠觀眾,那天竟搭了滿台硬景,還別出心裁地在舞台上搭了一個“酒樓”。戲演到武鬆替兄武大郎報仇,到“酒樓”上追殺西門慶時,“酒樓”就開始搖晃。西門慶見武鬆追上樓,嚇得從樓窗上跳了出去,落在台毯上。武鬆追到窗口,按劇情自然也得往下跳,可是腳下是一排窗欄,上麵又是屋簷,中間隻剩下幾尺高的一個窗洞,跳高了,頭碰著屋簷;跳低了,又躍不過去。盡管這樣,也難不倒技藝高超的蓋叫天。他按照原來的戲路,縱身一跳,一個“燕子掠水”動作便從兩丈多高的“酒樓”上跳了出去。可當他跳到半空中的一刹那,忽見西門慶還躺在台毯上(按演出的規定動作,西門慶跳下樓後,應迅速滾到一邊,給武鬆騰地方)。蓋叫天怕按照原戲路跳下去壓傷扮演西門慶的陳鶴峰,所以緊急中連忙在空中一閃身。由於這一閃已非戲路,又用力過猛,落地時一下子折斷了右腿。腿斷了是能接上的,不用說今天的醫術水平,就是當年的大上海,接骨折也不是多麼難的醫術。而蓋叫天的不幸就在於遇到了庸醫,庸醫的誤治給蓋叫天帶來了更大的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