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籌備開國大典(1 / 3)

曆史從來都不是隻有一副臉孔,記載下來的曆史事件,史書往往不能反映曆史的全貌,有的甚至與事實相反,曆史內幕為讀者展現曆史的另一麵。這裏展現了當代中國曆史中許多不為人知的細節,為讀者全麵、客觀掌握這段曆史提供了寶貴的材料。

1949年8月17日,經過反複研究論證後,由華北軍區的幾位領導將兩套閱兵方案,送到周恩來的辦公室。此時,離開國大典,隻有一個多月的時間。

閱兵報告在周恩來案頭放了17天。在這17天時間裏,周恩來除了忙就是忙。此時,夜已深,但他還是再次打開了華北軍區送來的閱兵方案報告。他對呈報上來的兩套閱兵方案,反複權衡,還不時地拿起筆在上麵畫上幾道杠杠。兩套方案是兩個不同的地點。

第一方案是在天安門廣場舉行,天安門作為開國大典的主席台和閱兵台。關於此套方案的優勢與弊端考慮如下:

天安門城樓可以說是天然的。在城樓上麵可以容納懷仁堂裏的全體政協代表,這是最大的優勢。天安門地處市中心,軍隊與群眾水乳交融,打成一片,領袖與萬民同樂,場麵壯觀,氣勢恢宏。天安門周圍的公路四通八達,便於集聚與分散。閱兵結束後,軍隊可以從容有序地迅速從市區退場。弊端是當日的城市交通要阻斷4小時以上。又因長安街的寬度僅能允許橫排通過步兵的十二路縱隊、騎兵的三路縱隊和裝甲車的兩路縱隊。這樣便無法按照正規閱兵先進行分列式。

第二方案是在西苑機場閱兵。此套方案的優勢與弊端考慮如下:

西苑機場曾舉行了一次萬人觀看的檢閱式,歡迎毛 澤 東等領導人和黨中央進入北平。有了一次閱兵經驗,這是一個得天獨厚的優勢。西苑機場跑道很寬,沒有阻斷交通的後顧之憂。

但它的缺陷也很明顯:沒有檢閱台,於開國大典前趕搭幾個堅固高大的看台,顯然來不及,另外,距市區太遠,數十萬群眾來回困難。在西苑舉行開國閱兵對擴大人民解放軍的影響是個大的損失。而且西苑機場隻有一條跑道可以進退,疏散起來極不方便。

華北軍區在上報的這兩套方案上,分別標畫了一張部隊位置及行進路線圖。周恩來在反複權衡之後,寫下了這樣的意見:

毛主席總司令少奇同誌閱:

日期在政府成立之日閉幕後。閱兵地點以天安門前為好。時間到時再定。檢閱指揮員由聶(榮臻)擔任,閱兵總司令請朱德同誌擔任。

這個意見傳到劉少奇手上,他在自己的名字上畫了一個很小的圈圈。毛 澤 東和朱德聽取了周恩來的口頭介紹和分析,同意在天安門前舉行開國大典。

閱兵地點確定後,布置開國大典主席台的任務便落在華北軍區宣傳部身上,張致祥被周恩來“相中”為天安門城樓的總牽頭人。張致祥曾在北平做過地下工作,對天安門並不陌生。他領受任務後立即乘車來到天安門,登上城樓,看到的卻是一副沒有料到的破敗不堪的樣子,牆皮、木皮翻卷,磚石、瓦塊剝蝕,隻有一堆堆鴿糞組成的黑綠色的“地毯”。最紮眼的幾個又小又破的六棱形宮燈,髒得也不像個樣了。

張致祥是宣統元年生人,他自己說,可算是前清的“遺幼”。2008年5月,筆者來到張致祥的家中。已是百歲老人的張致祥身體硬朗,幽默健談,離休前是中聯部副部長。每當說起一件事,就點燃一顆煙,可謂煙不離手。他的老伴,87歲的伊之在一旁不時地對一些事進行補充。

張致祥曾就讀於天津的南開學校,北平的中國大學、清華大學等校。在中國大學讀完三年級後,張致祥報考清華大學四年級。但因他在中國大學就讀時,在國民黨教育部沒有備案而被拒。翌年,中國大學備案扶正,他徑直來到清華,直取金榜,成為當時清華錄取的一文一武兩個學生中的一個,另一個就是後來的數學家陳省身。此前,他已加入中國共產黨。

1939年,組織上對敵占區的黨員采取精幹隱藏,除留下少數人外,大部分幹部都撤退到根據地。此時還叫管彤的張致祥奉命到平西根據地。張致祥來到聶榮臻、肖克領導的晉察冀軍區,進了《晉察冀日報》做副主編,鄧拓是主編。這段辦報的經曆促成了他後來就任華北軍區政治部宣傳部部長。1948年底,張致祥隨聶榮臻部隊進入北平城。當天安門被確定作為開國大典的主席台後,周恩來、彭真點名張致祥,讓他來布置開國大典的主席台。

那麼,他是怎樣被周恩來“相中”,指定為開國大典主席台的總布置人的呢?當筆者問到這個問題時,老人點燃一顆煙,吸了幾口,講述道:

1949年7月,我作為解放軍代表團團長,在北平參加第一屆文代會,帶著大家去見周恩來。周恩來連夜開會,一直等到淩晨才過來。周恩來對大家說:“對不起,讓大家久等了。”我管不住愛說的嘴,開玩笑回了一句:“沒事,來的不晚,離天亮還早著呢。”我這句話把周恩來和大家都說笑了。可能就是這次,他記住了我。

政協會期間,中央召開了開國大典籌備工作會議,最終在西郊和天安門兩個方案中敲定了天安門。由於周恩來提名,北京市委書記彭真安排張致祥負責天安門城樓的布置和指揮工作。距大典隻有短短20幾天時間了,天安門廣場仍是一片荒蕪,到處是比人還高的蒿草,布置起來的難度可想而知,他們隻能夜以繼日,住在了城樓下麵。

每天要麵對的難題太多了:掛旗、掛領袖像,救火隊的梯子遠不夠長的問題,用什麼辦法升國旗的問題,搭建臨時觀禮台的問題,就連檢閱時騎兵馬屁股後麵掛什麼樣的糞袋都要考慮到。還有安全問題,張致祥陪羅瑞卿一起檢查,結果真在城樓西麵的門洞裏清出了一枚炮彈。仔細清理後,準備將門洞留作一旦發生非常情況時,供黨和國家領導人藏身之用。

臨時觀禮台是用雙層加厚木板搭建的,為確保萬無一失,防止“垮台”,張致祥調了一個工兵營的戰士上去蹦,去踩。

城樓的布置是籌備工作最重要的部分之一。在征集方案時,張致祥所在軍區抗戰劇社有兩個投誠的原日籍美工,他們提出的方案是最初的藍本。最後,張致祥把“八麵紅旗,兩條標語,毛主席像掛正中,樓上八個大紅燈籠,金水橋上布滿鮮花”這套方案報給周恩來,周恩來否定了金水橋擺花這一條,認為小家子氣。其他意見拍板采納。這個經典的布置一直沿用至今。這個經典布置使天安門成為天下第一的紅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