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天石

人類渴望了解曆史,也渴望記錄曆史。

遠古沒有文字,人類記錄曆史,靠一代又一代的口耳相傳,這就產生了最初的口述史學。例如各民族的創世記、神話、傳說等皆是。這一種史學保存了各民族對自己曆史的最初記憶,但它的缺點是明顯的,即模糊、含混,沒有確切的時間、地點、人物,而且眾說不一。

後來,人類有了文字,也就有了記載曆史的最佳工具,於是,文字史學雲蒸霞湧,蔚為大觀,出現了無數的史學著作,人類的曆史賴以記錄、保存,傳之遐邇、久遠。迄今為止,文字史學仍然是人類使用最悠久、最普遍、最便捷的一種史學體裁,功莫大焉。但是,這種史學也是有缺點的,這就是缺乏形象性和直觀性。例如,講到孔子、孟子、秦皇、漢武,人們隻能通過文字了解他們的言行、品德和事功,但是,卻無從真切地看到他們的高矮胖瘦,音容笑貌。雖然,人們可以通過曆代流傳下來的畫像觀察其大概,但是,這些畫像,並非當時、當地的寫實之作,更多的還是出自於後人的想象。唐朝吳道子畫的孔子像算是有名的了,但是,吳道子的時代距孔子已遠,他繪製的孔子像有多大的真實性很難說。

近代以來,科學技術發展了,人們發明了攝影術、錄音術,不僅可以攝下靜止的圖像,而且可以錄製流動的、連續的畫麵和聲音,於是,史學就多了一種新體裁,這就是影像史學。這種體裁可以彌補文字史學的不足,使人們可以觀其形,聽其音,得到形象的、直觀的感受,讓讀者仿佛身曆其時、其境一般。前些年《老照片》一類的圖書大為暢銷,其故在此。看來,這一種史學體裁方興未艾,前程遠大。

擺在我麵前的是一套一百多年前在國外出版的照片集,原名《日俄戰爭專輯》,反映兩個帝國主義國家為了爭奪中國東北等地的權益,在我國的領土上所進行的一場肮髒戰爭。但是,它並未反映戰爭的全過程,而是選取其中具有關鍵意義的旅順攻防戰作為焦點。旅順攻防是日俄戰爭中最為慘烈的海陸鏖戰,長達5個多月,日軍參戰13.6萬,死傷6.2萬;俄軍傷亡2.1萬,被俘3.3萬。其結果是新興的日本帝國主義戰勝了老大的沙俄帝國主義。這場戰爭不僅世界矚目,中國人普遍關心,並且給了中國的革命黨人、立憲黨人和清朝統治集團以巨大影響。《日俄戰爭專輯》共收照片98幀,都是英、美和日、俄的隨軍記者們在第一時間、第一地點現場拍攝的,它們所包含的內容和細節有許多是其他文字史學所無法反映的。今天看來,不僅可以增加我們對那場戰爭的具體認識,而且同時會帶給我們驚心動魄的感受。

本書編者徐廣宇先生是位有心人。他不僅收羅到了這套“老照片”,而且為了幫助中國讀者閱讀,又參考英文說明,查閱大量史料,翻譯,並為有些照片補寫了解說詞。在此之前,他已經編輯並出版過同類著作《1900,美國攝影師的中國照片日記》。我很欣賞徐先生的工作,海內外此類資料尚多,我熱切地希望他能在已經開辟的道路上繼續前進。

願“影像史學”有更大的發展。

2009年8月30日寫於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