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名
一、話理念
課堂教學不僅是知識教育過程,也是學生心理活動過程、心理發展過程,它存在著豐富的心理教育因素。所以,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利用多種心理因素,優化學生心理環境,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使學生在獲得知識、增進文化的同時,以潛移默化的方式獲得滲透性心理教育,促進心理素質的全麵提高。基於這種新的教育理念,我在設計《創建新集體》一課時,力求使教學活動成為一個充滿快樂的過程,使師生雙邊的積極性都受到激發,都有積極的情感投入,讓學生快樂中獲得知識,在“潤物細無聲”中不斷完善提高自己的心理品質。
二、說教材
本框題是初一《思想品德》第一單元的第二課,內容是《創建新集體》。本框題側重從學生的交際能力入手,培養學生適應初中三年的學習、生活的能力,是在明確了自己已是初中生,並認識了新夥伴的基礎上,去嚐試了解集體、融入集體、創建新集體的一個情感過程,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同時又對學生以後的學習、生活做好鋪墊,打下基礎。因此,本框的學習對學生將來的學習影響較大。學生通過本課將真正學會融入集體,讓他們在創建集體的過程中,學會從集體中汲取營養,認識到集體在個人成長中的作用,平時自覺維護集體的榮譽,從無知走向有知,從知之甚少到知之甚多,不斷地提升他們的精神境界。而這過程是他們在對本框知識有較深認知的基礎上,自發實現的。
三、析學生
由於初一的學生正處於“危機”的年齡階段,他們的情緒呈現出豐富而強烈、波動性大、不穩定,不成熟的特點,且學生平時接觸的人較少,很多人具有我們通常所說的“小家子氣”,在與人交往中存在諸多問題。因此,本節課把增強班集體的凝聚力,使這個新集體更優秀做為教學重點。由於學生剛升入中學,各方麵的能力,如參與小組討論的能力、協作能力尚未較好培養,因此,本節課難點應放在學生的個性張揚上。
四、定目標
1.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讓學生認識到集體在個人的學習、生活中的作用,培養熱愛集體,具有責任感、競爭意識、團結合作和奉獻精神。
2.知識與能力
通過教學讓學生正確認識個人與集體的關係,體會“團結就是力量”,能夠自覺維護集體的榮譽和利益,發展觀察、感受、體驗、參與社會公共生活的能力,初步培養交往與溝通的能力。
3.過程與方法
(1)利用多媒體渲染課堂氛圍,使學生在活動中學會創新。
(2)組織發動學生以小組合作形式探討如何使集體更優秀等問題,聯係實際由小組內部探究擴大為組外交流合作,師生共同總結。
(3)強調自主學習,聯係自身的生活實際與集體的處境去思考與領悟,主動地去質疑、探究。讓學生多思、多領悟。
五、析教法
教學有法、又無定法、貴在得法。本著“人的思想品德是通過對生活的認識和實踐逐步形成的”這一理念,新的思想品德課程標準強化了過程性、體驗性目標,以期引導學生主動參與、親身實踐、獨立思考、合作探究,改變單一的記憶、接受、模仿的被動學習方式,從而實現學生學習方式的變革。新的思想品德課標強調,教學“要麵向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開發和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選取學生關注的話題,圍繞學生在生活實際中存在的問題,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社會生活的要求和規範,提高社會適應能力。”在這一理念的指導下,我將采用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將全班學生分為每組3~4人的幾個小組,每組設立一個小組長,負責組織小組討論,並組織進行小組成員的課堂表現評價,設立一個記錄員,整理小組成員的意見,然後進行全班集體討論,老師負責整理、分析、綜合。
心理學家多依奇認為: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可以構成學生三種不同的目標結構:合作、競爭和個體化目標結構。其中合作目標結構所激發的是以道德為中心的動機係統。學生有著共同的目標,學生之間存在著積極的相互依賴關係——平等、協作關係。合作使學生具有使同伴接受、支持和喜愛的強烈願望。合作使學生更專心一致地投入學習,對教學過程、學習任務和學科本身產生更積極的情感,提高學生對他人認知和情緒的理解能力,增進學生的心理健康。基於這樣的理念,在實際的教學中,采用小組討論和集體討論相結合的方法來探討如何增強班集體的凝聚力,通過讓學生為班集體的發展提出自己的合理化建議,張揚學生的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