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四零章 《崇禎曆書》(2 / 2)

朱由檢笑道:“朕聽聞諸位先生還是天文學的佼佼者,朕欲設立新曆局,以徐先生為督導,結合東西方天文學之優點,邀請諸位先生和徐校長一起重修曆書,不知諸位先生是否願意?”

是的,朱由檢打算讓曆史上的《崇禎曆書》重見天日了。

明朝開國以來一直行用的曆法《大統曆》,實質上是元代《授時曆》的沿襲,行用已久,已經有很大的誤差。

崇禎皇帝便於崇禎二年命徐光啟重修曆法,李之藻、李天經等人協助,聘請了耶穌會士龍華民、龐迪峨、熊三撥、陽瑪諾、艾儒略、鄧玉函、湯若望等西洋人參加編譯工作。

《崇禎曆書》曆時五年編成,卻因反對派的阻撓和明末的戰亂,終明之世未能正式頒行。

直到滿清統治中國後,湯若望對《崇禎曆書》進行刪改,壓縮成103卷,更名《西洋新法曆書》,進呈清朝廷,清朝廷予以采用,並把據此編製而成的曆法命名為《時憲曆》,予以頒行。

這部《時憲曆》,就是後世沿用的陰曆,也叫農曆、夏曆,這本該是崇禎這個亡國之君曆史上為數不多的功績,可惜天不假年,因為明朝覆滅而便宜了滿清。

“重修曆法?不知陛下對重修之曆法有什麼要求呢?”徐光啟本來就對天文學興致勃勃,一聽皇帝要重修曆法,馬上來了興趣,問道。

朱由檢想了想道:“從曆法的發展史來看,我們中土一直以來都是用陰曆的。因為相比陽曆,月亮的盈虧朔望周期非常明顯,所以把29天或30天稱為一個月,把12個月稱為一年。

但是陰曆一月之長,即月亮繞我們所在的星球地球周期約為29天半;而太陽年一年之長,即地球繞日的周期約為365天又四分之一日。

陰曆如以12個月為一年,就隻有354天或者355天,與太陽年相差幾乎11天。每過10多年,就有6月降霜下雪、臘月揮扇出汗、冬夏倒置的毛病。

朕發現純粹用陰曆曆法、月份和春、夏、秋、冬四季,農業節候配合不上,為了解決這陰、陽曆的矛盾,朕以為當陰陽曆合用,創出一種陰陽曆相輔而行的新曆法。”

徐光啟和金尼閣等人聽聞崇禎提出的新曆法要求後,無不對崇禎的深厚學識大感震驚。

金尼閣詫異的道:“陛下認為我們所在之地為地球,難道陛下看過波蘭天文學家哥白尼所撰寫的《天體運行論》麼?”

朱由檢當然沒看過《天體運行論》,他對曆法的一些觀點隻是後世一些淺薄的常識罷了。

朱由檢搪塞道:“朕並未看過哥白尼的《天體運行論》,隻是看過一些皇家遺留下來的殘書古籍罷了,具體是哪一本古書有過記載,朕早就記不得了。”

當西方傳教士們欣然答應加入徐光啟的新曆局,協助徐光啟重修曆法後,朱由檢便以日理萬機為由,匆忙結束了和西方傳教士的交流。

他怕自己再待下去,會被窮根究底的科學家們給問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