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三章 尾大不掉(2 / 2)

第二,防線推得越遠,京畿重地就越安全,棄守遼西,山海關就成了抵禦後金的第一線,一旦山海關被後金突破,則河北危矣!京師危矣!大明危矣!

第三,遼西走廊是收複遼東的橋頭堡,一旦棄守遼西走廊,則收複遼東徹底無望,後金將毫無後顧之憂,可以全力攻打東江鎮,徹底占據整個遼東。”

可以,於遼西走廊建立的寧遠防線,是孫承宗一生之中最大的功績,也是他一生之心血所在,放棄了遼西走廊,無異於否定他的一生,是孫承宗萬萬不能接受的。

王在晉反駁道:“放棄遼西走廊並不意味著全盤放棄遼東,而是基於現實的暫時性戰略後撤,就如同打拳一樣,隻有先把拳頭收回來,打出去的力量才更強。

而且放棄遼西走廊之後,朝廷財政就可以每年節省出幾百萬兩軍餉來,隻要我大明牢記這個恥辱,知恥而後勇,練出可以在野戰中戰勝後金的精兵,焉知未來不能收複遼東,平滅後金?”

孫承宗針鋒相對:“放棄了遼西走廊,於遼地漢人而言,不啻於放棄了他們的家鄉故土,對於遼地漢人的心理打擊是無法想象的。

且遼西軍多由遼地漢人組成,放棄了遼西走廊,他們還會全心全意固守山海關嗎?

我看不然,一旦放棄了遼西走廊,知恥而後勇不見得,反而雪崩式崩盤倒有很大的可能。”

孫承宗和王在晉唇槍舌劍,把放棄遼西走廊的益處和弊端讓朱由檢及群臣聽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對於王在晉棄守遼西走廊的戰略,朱由檢也有自己的一點判斷:首先,以事後諸葛亮來看,王在晉的策略是正確的,沒了遼西走廊的巨大負擔,明朝財政危機將得到大幅度緩解,日後北方災和有可能的民亂都能得到解決。

但是,王在晉的策略是不合時宜的,畢竟誰也沒料到今後的十幾年,大明都會處於連綿的災人禍之中,北方民亂席卷下。

如今的大明局勢沒有那麼糟,也沒有人會想到未來會那麼糟,棄守遼西走廊雖然可以緩解朝廷財政壓力,可卻是擊穿了君臣及大明百姓的心理防線,畢竟大明退守山海關,曾遠在邊的後金便近在咫尺了,會使得大明人人自危。

況且遼西走廊中,手中掌握遼西十幾萬兵丁和數十萬屯民的遼西將門已經成了一個龐大的利益集團,朝廷一旦放棄遼西走廊,焉知他們不會徹底投向後金,如曆史那般成為埋葬大明的急先鋒。

思來想去,朱由檢總結道:“現時放棄遼西走廊是不可取的,遼西走廊不僅是抵禦後金的第一道防線,也是日後我朝收複遼東的橋頭堡,放棄遼西走廊的法就不要再提了,以免動搖人心。

現如今我軍的戰略應是固守遼西走廊、山海關,豎壁清野,不給後金任何南下的機會,而諸位則全力編練新軍,為日後戰勝後金打下堅固之基。”

“臣,遵旨!”群臣應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