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一章 毛遂自薦(2 / 2)

是以臣以為,我大明應收縮兵力,豎壁清野,以緊守邊關為第一要務,然後派股部隊疲憊、消耗後金,不給後金休養生息之機。

在和後金曠日持久的相持中,我大明應以龐大的國力來消耗對手,在此消彼長中,待到時地利人和皆有利於我大明之時,再一戰而下,將後金徹底消滅。

陛下,臣願意毛遂自薦,奔赴山海關,總督薊遼防線,穩固防守,絕不給後金以任何可乘之機。”

“啪啪……”

朱由檢聽到王在晉的這番“持久戰”的高論,情不自禁為他鼓掌叫好。

曆史上王在晉便是大明與後金“持久戰”的堅定推行者,他在啟二年擔任遼東經略時,就分析當時關外形勢:“東事離披,一壞於清、撫,再壞於開、鐵,三壞於遼、沈,四壞於廣寧。初壞為危局,再壞為敗局,三壞為殘局,至於四壞--捐棄全遼,則無局之可布矣!逐步退縮之於山海,此後再無一步可退。”

可以王在晉的戰略分析是十分精準的,遼事果然如他預測那般,局麵一再崩壞,最後壞到退無可退的地步。

王在晉正是預測到這種局麵,才上書提出退守山海關,與後金打持久戰的戰略。

可惜大明實在太剛了,沒有人敢擔當棄守遼土的責任,王在晉上書非但無功,反而被大臣彈劾,認為王在晉無法堅守遼土,故而被孫承宗取代。

在現代不學無術的朱尤簡自然是不知道這段曆史的,所以他甫一聽到王在晉這番跟紅太祖“持久戰”有異曲同工之妙的高論,便情不自禁鼓起掌來,暗暗叫好。

朱由檢當機立斷道:“王愛卿此番高論入情入理,對敵我分析得相當正確,深得朕心。朕便任命愛卿為兵部尚書兼薊遼總督,節製遼東、薊州二鎮。”

王在晉曆經宦海沉浮數十載,其沉穩老練不下於孫承宗,即使麵對子的格外重用,亦保持著相對從容的態度,俯首拜道:“臣王在晉,願為陛下效死。”

王在晉此次自告奮勇、毛遂自薦,顯然是經過一番深思熟慮的,並非腦袋一熱匆忙做出的抉定。

雖然他從南京吏部尚書遷任北京兵部尚書可算作升遷,但子新設的軍機處卻對他極為不利,可以將他這個新任兵部尚書架空了大半。

王在晉還是想有一番作為的,眼看自己快要被架空,所以他才毛遂自薦薊遼總督,以兵部尚書之尊節製遼東、薊州二鎮。

袁崇煥卻幾乎氣炸了,恨不能生吃了王在晉,在他想來,若不是王在晉橫插一腳,這個薊遼總督十有八九就是他的。

薊遼總督可是正二品高官,如果皇帝能任命他為薊遼總督,那他便可以從從二品升到正二品,妥妥的朝廷重臣,何其風光!

可如今這個正二品高官沒了,反落在了王在晉的手中,袁崇煥豈能不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