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煤山不吉利,改名吧(2 / 2)

然後在東林黨人的忽悠下,崇禎為了一個“仁君”的虛名,廢棄礦監稅、工商稅、海貿稅,以致於國庫空虛,不得不對農民加田稅加三餉,導致民變愈演愈烈,最後淪為亡國之君。

“決不能讓東林黨上位,黃立極、施鳳來等閣臣雖非名臣,節操也不怎麼樣,但他們至少能服從朕的命令,願意為國家效力,朕必須支持他們,讓他們把位置給占住了。”

朱由檢當然知道,在明末這個比爛的時代裏,東林黨的道德品質是遠比閹黨高潔的,但東林黨罪大惡極的一點便是治國無能,大用他們,自掛東南枝就指日可待了。

而所謂閹黨的文官們,道德品質比東林黨差多了,李闖打進北京城,最先投靠李闖的便是閹黨的文官們。

但是閹黨文官雖爛,好歹他們還能有效地治理國家呀,所以朱由檢很快就做出決斷,所謂使功不如使過,黃立極、施鳳來等閣臣都是有汙點的大臣,他們被東林黨打為閹黨,想必心中肯定是惴惴不安的,深怕東林黨上位之後對他們反攻倒算。

如此一來,他們隻能團結在朱由檢周圍,牢牢抱住朱由檢的金大腿,才能保住一家老的身家性命,甚至繼續掌握朝政大權。

而朱由檢有了黃立極、施鳳來等閣臣的支持,便可假借他們的名義行改革之實,建工廠,興教育,強科技,練新軍,收商稅,開海貿,攤丁入畝,官紳一體納糧……,一步一步,把大明朝從深淵裏拉回來,並走上工業革命之路,與當時正處於航海大時代的西方白畜們爭鋒。

……

外朝方麵,朱由檢確立了拉攏閹黨、中立黨繼續打壓東林黨的政策後,很快又開始琢磨起內廷來。

從這些的表現來看,朱由檢已經確認,魏忠賢果然沒有謀朝篡位之心,啟死後,魏忠賢對朝政的興趣也大不如前,能求得一個善終,估計魏忠賢也就滿足了。

原本朱由檢是想向起點穿越崇禎文的同僚們學習,利用魏忠賢來打壓東林黨的,但是他很快又想到一個可能,倘若魏忠賢一直在朝的話,那麼東林黨就會發起無休止的政治鬥爭,誓要將魏忠賢趕出朝堂為止。

如此一來,東林黨和閹黨勢必重蹈覆轍,陷入永無止境的黨爭之中,哪裏還有人來為他做事啊!

“朕要施行改革,朝堂就不能大亂,看來魏忠賢得暫時下台了,崔呈秀、田爾耕這閹黨兩大鐵杆也得趕出朝堂,隻要沒了這三大靶子,想必東林黨人會安靜下來,好好為國出力吧。”

實話,東林黨雖然在後世被罵得狗血淋頭,但朱由檢亦認為,在這個比爛的時代,一部分在曆史上已經證明過忠誠的東林黨人,還是值得一用的。

後世人之所以有東林黨人大批投降清廷的印象,其實有失偏頗,皆因時任東林黨魁的錢謙益影響力太大,再加之“水太涼”的名聲臭不可聞,以致於後世許多人把東林黨視為明朝滅亡的主因。

在錢謙益投清之前,其實東林黨人可謂節操滿滿,要麼臨危一死報君王為崇禎殉葬,要麼南下輔佐南明君主繼續抗清,鮮少有東林黨人敢冒下之大不韙投清的。

但錢謙益投清之後,大批東林黨人這才節操落地,掙脫了道德枷鎖,爭先恐後地投入我大清的懷抱。

從這點來看,錢謙益留下千古罵名還真的不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