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象升為生猛將,孫傳庭則擁有主帥的潛質,那麼同樣被崇禎寄予厚望的楊嗣昌,難道就隻是拚爹的官二代嗎?
當然不是!
光憑楊嗣昌於崇禎十年四月十六日在《敬陳安內第一要務疏》中向崇禎提出的“四正六隅十麵張網”剿匪戰略,就足以令其躋身戰略家之列。
所謂“四正六隅十麵張網”,便是將農民軍重點活躍的陝西、河南、湖廣、鳳陽四地作為“四正”,這四處的巡撫對農民軍以剿為主,以防為輔。
將“四正”周邊的延綏、山西、山東、應、江西、四川作為“六隅”,這六處的巡撫對農民軍以防為主,以剿為輔。
“四正六隅“合為“十麵網”,如果農民軍在陝西,那麼陝西、四川、湖廣、河南、延綏、山西各巡撫張網六麵合圍。
以此類推,農民軍出現在“四正”任一地區,都會有六個巡撫張網以圍困之,而五省總督和五省總理則負責剿殺,這是楊嗣昌抓住農民軍流動作戰的特點,而精心設計的圍堵戰略。
這套戰略效果非常明顯,張獻忠被官軍追剿的走投無路,隻能被迫接受招安,李自成被追剿得僅剩十八騎,其他各支農民軍也相繼投降,風雨飄搖的大明王朝一度有回光返照之象。
但由於滿清在楊嗣昌戰略即將取得大成功之際南下,驚慌失措的崇禎連忙把洪承疇、孫傳庭都調回北京勤王,導致楊嗣昌功虧一簣。
而今才崇禎元年,楊嗣昌自然不會想出什麼“四正六隅十麵張網”的大戰略,而且此時的農民起義軍,也遠未到崇禎十年那種遍地烽煙的程度。
不過隨著王二率先舉起反旗,流民之亂漸成燎原之勢,陝北府穀農民王嘉胤集結一群饑民造反,王二即率隊北上與之彙合,流民軍擴展到近萬人。
不久王二、王嘉胤率眾南進,駐軍於黃龍縣,流民軍所經之處,屠戮官吏,裹挾百姓,風靡渭北。
同時,陝北的高迎祥在安塞,王左掛、飛山虎、大紅狼在宜川,王虎、黑煞神在洛川,王和尚在延川,王大梁在漢中南部,周大旺在武都也相繼插旗造反。
針對愈演愈烈的流民造反,楊嗣昌根據崇禎提點過他的“囚籠戰略”,向三邊總督楊鶴、延綏巡撫洪承疇提出各地官軍以防禦為主,協助雄軍、霸軍、武軍追剿流民軍的戰略。
楊鶴、洪承疇對楊嗣昌提出的戰略大加讚賞,遂采用之,流民軍在楊嗣昌的這套戰略下吃盡了苦頭,勢力範圍從陝西全境漸漸被壓縮至渭北地區。
不過也因為官軍壓迫太緊,曾經一盤散沙的各路流民軍,在官軍的圍剿下,竟開始合流起來了。
王二、高迎祥、王嘉胤、王左掛、飛山虎、王和尚、王虎、大紅狼八位流民軍領袖歃血為盟,號稱八大王,竟率領四萬多流民軍向著武軍駐紮的銅川開進,意圖攻占銅川,為流民軍打通關中、陝南通道。
銅川位居陝西中心,陝北黃土高原的南緣,東和東南與渭南地區的白水縣、蒲城縣、富平縣接壤,西和南與鹹陽地區的旬邑縣、淳化縣、三原縣毗連,北和西北與延安地區的洛川縣、黃陵縣相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