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三三章 心硬如鐵(2 / 2)

崇禎有這種心慈手軟的想法倒也無可厚非,畢竟他從後世穿越而來,接受過現代法律的熏陶,在現代法律中,一人獲罪,可不會牽連家人。

隻是崇禎經過一番深思熟慮後,還是打消了自己幼稚的仁慈念頭,畢竟現在可是大明,一個特征極為明顯的古代封建王朝。

在明朝,人治大於法治,倘若一人獲罪被朝廷處死,卻不連坐家人的話,那麼這家人就會成為明朝不共戴的死敵,即使通敵賣國,也要向大明複仇。

而這個世道,對於這樣的複仇行為反而會認為是理所當然經地義,因為在世人的觀念中,家國下,家族可是排在國家之前的。

所謂家國下,應是儒家推崇的齊家治國平下簡稱,在後世人看來,這個詞語肯定是褒義詞,形容世人愛國愛家。

但是細究家國下四字,無疑赤果果地揭露了在世人心目中,家族的重要性大於國家,國家又大於下。

所以在世人看來,如果朝廷滅你一族,而你逃生之後與外族勾結滅了本國,這很合理,沒什麼可譴責的。

如此便也難怪古代朝廷會有一人謀逆牽連滿門,動輒將犯人家族滿門抄斬、九族滅絕了,道理誰都懂得:斬草不除根,春風吹又生。

崇禎身處古代封建王朝,又是這個封建王朝的大家長,他當然不能帶頭違逆時代大勢,將亂臣賊子族中的婦孺赦免。

雖然心中仍對那些慘遭牽連的婦孺抱有同情心,但情勢如此,崇禎也隻能狠下心腸,在廠衛上交的死刑令上蓋下大印。

不過為免老弱婦孺上刑場引發群眾的同情心理,且崇禎也不想看到老弱婦孺們死得那麼難看,便下令廠衛將老弱婦孺秘密處死,然後拉到萬人坑一埋了事。

至於那些為了一己私欲,不惜將滿門、九族推上絕路的罪魁禍首們,崇禎可不會輕易放過,該淩遲的淩遲,該斬首的斬首。

崇禎元年元月十三日,午時將至,韓爌、周延儒、張功燦以及數百名亂臣賊子押上了囚車,趕赴菜市口行刑。

沿途路上,興奮的圍觀群眾仿佛比過大年還要興奮,用爛菜葉、臭雞蛋乃至臭狗屎來招待這些亂臣賊子們。

世人皆有仇富心理,是以百姓們看著囚車上韓爌、周延儒、張功燦等平日裏富貴以極的大人物們,如今卻披頭散發,狼狽不堪,整個人如同臭鹹魚一般,無不心懷大暢,大聲叫好。

至於這些大人物們到底犯了何罪以致於落得如此這般下場,京城百姓是根本不關心的,他們隻知道有熱鬧可看就很好了。

午時三刻一到,劊子手手起刀落,數百亂臣賊子們皆人頭落地屍首分離,而百姓們則紛紛叫好,拚命鼓掌。

隻是偷偷前來觀看行刑的文武官員以及士紳勳戚們,則心裏戚戚焉,莫名升起一股兔死狐悲的情緒,對崇禎的不滿愈發加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