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對蒼茫大地認識的有限,他們按環內海文明的中心點把這區域分為北陸,東陸和西陸。環繞大陸的是被統稱為浩瀚洋的廣大水域。同時,浩瀚洋在鄰近大陸的各處淺海也有不同的名稱。陸地之間是三個較淺的內海,分別稱為渙海,濰海和滁潦海。
在對陸地和海洋測量中,長度單位為裏和步,高度單位為尺,麵積單位為拓(百平方裏)。
東陸約為五十四萬拓,北陸約為三十六萬拓,西陸大約二十五萬拓。
(當前設定一九州裏與一華裏同,一拓為100平方裏等於現實中25平方公裏,九州總麵積不含地中三海約為一百一十五萬拓約為三千萬平方公裏,包括地中三海約為四千萬平方公裏)
東陸最高的山脈為雷眼山脈,位於東陸中南部,東西向。雷眼山脈以北的大陸被稱為中州,因為那裏是文明世界的地理大圓中心。南麵稱為越州。中州東麵的那一部分大陸稱為瀾州,因為那裏是所有大陸的最東端。雷眼山脈西盡,西南和西北兩個海灣在東陸的西部劃出了宛州,由大江與西陸分開。
北陸最東麵稱為寧州,名字來源於當地部族的各種祭祀。寧州北麵是烏揚大江和江北幾乎無法飛越的高聳雪山,僅在西北麵由狹長的地峽和瀚州相連,瀚州有廣闊平原。瀚西麵是殤州,兩者間是北陸最高的蠻古山脈。
西陸中部是被稱為沉沙海的海灣,其北是雲州,因此沉沙海南方的雷州是一片長年綠色的溫暖土地。兩州麵積近似。
北陸
殤州
殤州位於北陸西部,這裏生活的種族是誇父,殤州二麵臨海,向北是茫茫雪山冰原的寒冷大陸。東部與翰州以火雷原為界。麵積約十萬拓。殤州主要分為三大地形帶:北部為殤州高原,東起蠻古山脈,西至天池山脈,其中蠻古山脈為東陸最高部分,平均海拔超過1萬尺。
中部和東部地區地勢趨於平緩,長期的剝蝕作用形成了數片廣闊而起伏平緩的平原,其間分布有一些小山和丘陵。西南部地區是一條火山帶,統稱為冰炎地海,分布有數十座較大的火山和更多小型或休眠的火山。更西麵在浩瀚洋中分布有火山島群。
這是一片冰與火的大陸,相應的氣候分布也多變。殤州高原氣候寒冷,夏季普遍氣溫低,降水豐沛,無論冬季還是夏季,都是既能下雨,也能下雪。該地區不適於喬木生長,灌木叢和苔原是殤州高原的常見植被。西南部地熱資源豐富,可見到木本植物組成的小林,在背風的地方或熱泉附近分布著雜草草甸。中東部的平原區氣候狀況比瀚州平原略複雜,以森林植被為主,針葉林的分布最為廣泛,闊葉樹的種類較少,森林草原和草原分布在與瀚州的交界處。
瀚州位於北陸中部,主要生活種族為蠻族,但是在彤雲大山以東有少量羽人生活,這裏東連寧州,西接殤州,總麵積約十五萬拓。西南是渙海,下端指向滁潦海。西部受到殤州高原地形帶的影響,平均海拔較高。中部地區地勢平坦,一馬平川。東部由極寬的天拓大江與中州隔開。西端由霍零江與雲州隔開。
瀚州大部分地區降水量不足,森林不能自然生長,以草原為主,自然植被主要是叢生禾草,並混生有多種雙子葉雜草。東部彤雲山地區則由森林草原逐漸向混交林區過渡。溟朦海位於翰州中部草原,是北陸最大的湖泊,周圍形成形成大片的綠州沃野。
寧州
寧州位於北陸最東部,主要是羽族生活,寧州三麵臨海,麵積約十一萬拓,其東南部為丘陵帶,分布森林和森林草原,烏鬼山橫越其北,三昧河自此向南入海口時,變成了三條縱橫交錯的寬闊河道,因為土質和藻類的不同,分別呈青綠,淡紫和絳紅三種顏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