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當高考時節,就會出現高校招生改革的爭論熱潮。
越來越多的人對現行的“一考定終身”和按地區確定招生人數原則越來越不滿意。這種招生製度既無效率,又不公平。“一張考卷”不足以判斷一個人的能力,“地區歧視”又使許多優秀青年無法進入理想的大學。改革高校招生製度的呼聲越來越高。看來改革是勢在必行了。
在當前的爭論中,更多的人關注高校招生的公平問題。如何讓偏遠地區和弱勢群體子女進入高校成為改革的主導思想。所以,當中國政法大學提出按地區人數決定招收名額時,得到了媒體幾乎一致的稱讚。自高校擴招之後,大學教育從精英化進入平民化,人們關注公平是正常的。但與任何一件事情一樣,高校招生無論如何平民化,都存在效率與公平問題。改革也應該同時達到這兩個目的。
高校的效率應該是用既定的資源培養出更優秀的人才。應該注意,我對效率的解釋不包括“更多”兩個字,因為我反對高校擴招。我認為高校擴招引起高校教育質量下降,出現了經濟學上所說的邊際收益遞減。我強調的是質量而不是數量。人類的能力呈正態分布,能成為優秀人才者永遠是少數。一個社會,無論多麼平等,也不可能人人都成為精英。高校的效率就在於培養精英——如果高校真的是培養“普通勞動者”,我們還要大學做什麼呢?
這樣說,是不是大學又要回到精英教育呢?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大學教育越來越普及,任何一個沒有能力成為精英的人同樣有接受高等教育的權利。這是一種不可抗拒的曆史趨勢。隻要按照現實條件發展,高校擴招並非壞事。但是,無論大學教育多普及,它承擔的任務之一就是培養精英。一個社會不可能沒有精英,精英的質量決定了社會的進步。當然,在培養精英之外,提高更多人的知識文化水平也是高校的重要任務。
在許多國家,適應高等教育的這兩個目的,高校就有不同層次。一般來說,名牌大學更注重精英教育,普通院校更注重平民教育。當然,這也不是絕對的。名牌大學培養出的普通人不少,普通大學畢業生,甚至未上過大學的,成為精英者也有。用平民化來抹殺精英教育是錯誤的。高校教育的效率就在於既要培養精英,又要使其他人所接受的教育質量更高。
保證高等教育的效率,培養出更優秀的人才不僅取決於學校的物質條件、曆史傳統和師資,等等,而且取決於如何選擇進入大學的學生。隻有在大學招生中實現了公平才有大學的效率,現行的大學招生製度實際上是缺乏公平的。大學的招生人數有限,想上大學,尤其是想上名牌大學的人很多。公平就是讓所有的人競爭上不同的大學。具體來說就是成績麵前人人平等,按成績進行錄取。現行的按地區確定招生人數的確是不公平。這種做法被稱為“地區歧視”,歧視當然是不平等。近年來,“高考移民”愈演愈烈,正是利用了這種不平等的規定。製度有漏洞,人們鑽空子,錯不在鑽空子的人,而在於製度本身。
那麼,按所在地區人數確定招生人數是否就保證公平了呢?這種做法其實是另一種形式的地區歧視。由於曆史文化傳統、基礎教育等原因,人口數量與人才數量並不是同比例的。按地區人數確定招生人數,那些人口基數小但人才較為集中的地區的考生就遇到了另一種“地區歧視”——誰讓他們那個地區的人不多生孩子?其實這個原則在現實中也很難實現。據報道,盡管提出這個做法的中國政法大學擴大了在一些人口大省的招生名額,但北京的招生人數仍多於人口大省河南。中國曆史上的科舉製度被認為是公平的,從來沒有實行過按省分配進士名額。招生中的不公平在於不同地區同樣的成績上不了同樣的大學。公平還是要做到不同地區的考生,成績麵前人人平等。
成績麵前人人平等是正確的,但現在的問題還在於這種“一張卷子定終身”的考試無法準確地反映出考生的能力。而且,這種考試方法引導中學教育走向應試教育的邪路。其實中國曆史上的科舉製度,最受批評的也是這一點。我們的高考製度失去了科舉製度公平的優點,留下了應試教育的缺點,不能不說是一種現代悲劇。
實現高等教育中的效率與公平——既能招到能力強的考生,又保證能力相同的考生上相同的學校——在於改革考試的內容。考試是判斷一個人能力或潛在能力的方式。要能達到這個目的,考什麼,如何考,都十分重要。世界上像我們這樣“一張卷子定終身”的國家並不多。我們可以學習人家的好經驗。上海交大、複旦大學用口試的方法自主招生也是一種有益的嚐試。考試內容的改變會對中學教育產生重要影響。高考是指揮棒,不改變這根“指揮棒”的方向,害人的應試教育還會“萬壽無疆”。
僅僅關注高校招生中的公平往往既無公平又無效率。高等教育不是“扶貧工程”,是培養精英和其他人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