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旦創始人對公司不再留戀,就很少有誰能阻擋收購。1998年11月的一天,微軟從競標中勝出,以265億美元收購“鏈接交換”。作為附加條件,三個創始人謝家華、衫傑和阿裏至少繼續留任一年,期間每人都將獲得一筆額外收入,謝家華可以獲得高達4000萬美元的收入,但如果中途退出,不僅分文不得,還得倒賠800萬美元。他心想,“堅持完12個月就可以了”。
然而,接下來的幾個月,謝家華並不快樂。他不得不麵對那些厭惡的人事鬥爭,這讓他感到像是浪費生命。終於,經過深思熟慮,他放棄了那筆唾手可得的財富,選擇追求自己的生活。對於大多數人來,做出這個決定恐將十分困難;而對於謝家華來說,他已有了足夠的錢來度過餘生,不必為了4000萬美元而“困在微軟”,況且,節省出來的時間可以用來做更多有價值的事情。
時間也是一種財富,多數人用這種不可見的財富兌換可見的金錢,而現在,謝家華到了全新境界——為了獲得自由掌控的時間,甚至願意放棄擺在眼前的財富。那麼,他會用這些時間去做什麼呢?
投資比創業更有風險
紅杉資本在“鏈接交換”的300萬美元投資為其帶來了超過5000萬美元的回報,同時讓謝家華、衫傑、阿裏以及“鏈接交換”的許多員工變為富人。這件事觸動了謝家華,他清楚地知道:如果沒有300萬美元的風險投資,這一切有可能不會發生。這件事讓他發現了資本高效升值的途徑。現在,他成了有錢人,他希望組建一支風險基金,讓已有資本再次增值。
此時,謝家華聲望正值巔峰,“鏈接交換”的成功讓人們有理由相信,把錢交給這個年輕人不會錯。結果,他成功地從前“鏈接交換”員工那裏募集到2700萬美元。他把這支基金命名為“青蛙”。
接下來,謝家華與林君叡開始拜訪不同的小公司。他們決定遵循“不將所有雞蛋放到一個籃子”的策略,將資本分散投資於創業型公司,為有潛力的公司提供種子基金,孵化到一定程度之後再將股份出售給大型風險投資基金。本著廣撒網的想法,他們投資了許多公司和項目,甚至包括一部電影。
為了及時掌握公司發展狀態,謝家華與林君叡每周都要和投資對象進行溝通,了解他們的困難和處境並給出建議。這項工作占據了他們的很多時間,但必不可少。後來為了近距離地考察這些公司,謝家華在一棟大樓上組建了“青蛙創投孵化器”,然後將這些公司全部搬進來,為它們提供辦公空間,並共同享用餐廳、健身房等設施,試圖打造一個獨立的世界。
謝家華並非“獨行俠”,他對團隊和組織有著強烈的歸屬感,在人生的多數時間,他總是希望和朋友們待在一起,分享成功和喜悅,“青蛙創投孵化器”滿足了他這個願望。這項事業如此激蕩人心,以至於他們心甘情願慷慨解囊。結果,在進行了27筆投資之後,青蛙基金資金即將告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