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弱環節出現的原因有的是數量上的,有的是質量上的,也有的是二者皆有之。加強薄弱環節應從人力、物力、財力等方麵實行向薄弱環節的“傾斜”政策,集中力量打通“瓶頸”,鏟除“卡脖子”的障礙,強化薄弱環節,使各個因素達到平衡。在工作中,通過努力把薄弱環節轉化為優勢環節,於是又會出現新的薄弱環節。這樣,一次又一次地抓薄弱環節,一次又一次地由不平衡到平衡,每一次抓薄弱環節都使整個工作達到比較高一級的程度。
轉化薄弱環節的工作不是一勞永逸的事情,在一個係統內部,各個孤立的局部或部分,有的表現為優勢環節,有的則表現為劣勢環節,二者又是相互轉化的。誠然,我們可以通過一定的努力把劣勢環節轉化為優勢環節,但是,原有的任何一個優勢環節由於其內部特性的規定、外部因素的影響都可能轉化為劣勢環節,從而使整個係統出現新的薄弱環節。即使沒有這種明顯的轉化,薄弱環節也有個相對的問題,也就是說,占主導地位的薄弱環節克服了,而處在次要地位的薄弱環節又會升居到主導地位上來。如前所述,薄弱環節的克服會產生一種“瓶頸效應”,隻有不斷地抓薄弱環節,在動態中做平衡工作,才能把整體工作不斷地推向更高的水平。
在抓薄弱環節的過程中,采取措施克服各種條件的限製和多種因素的製約,促其向優勢環節轉化,這叫積極平衡。相反,不作主觀努力,采取削弱優勢環節的辦法來遷就薄弱環節,雖然也能達到一種協調和平衡,但這是消極的平衡。領導者必須立足於現實可能,著眼於積極的平衡,否則,平衡工作所產生的將是負效應。然而在區分積極平衡和消極平衡時,人們常會被一些表象所迷惑,比如,一個企業在經營中麵臨的主要問題是品種老化、質量低劣,如果不是放慢速度,騰出力量發展品種和加強質量管理,而是把工作重點放在擴大生產能力、追求產值和利潤上,看起來是在追求效率和速度上作積極的平衡,但是這種做法脫離了客觀條件的可能,實質上是一種消極的平衡。
2-以點帶麵,推動麵上工作
“以點帶麵”就是發現、培養和樹立典型,以典型作樣板,推動麵上工作發展的一種日常工作管理藝術。
“以點帶麵”的工作藝術在黨的事業中被廣泛采用。
早在井岡山鬥爭時期,毛澤東同誌親自下鄉調查,樹立了長崗鄉、才溪鄉和興國縣這樣一批群眾發動好、紅軍發展快的先進典型,並親自在瑞金的全國工農代表大會上加以宣傳、推廣。在解放戰爭期間,人民解放軍在毛澤東同誌、中央軍委的領導下,和國民黨軍隊展開了兩種命運的大決戰,創造了天津、北平、綏遠三種打擊和瓦解敵人的典型方式,並隨之在全國各個戰場上采用和推廣。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黨和人民又發現和培育了大慶這個先進典型,毛澤東同誌親自發出了“工業學大慶”的號召。改革開放以來,一步步出台的改革措施,都是采用先試點、再鋪開的辦法,即先在部分地區試行以取得經驗,再推廣到全國去的辦法,使改革步步深化。“以點帶麵”的工作藝術,被各級領導者所掌握和運用,對黨和人民的事業發揮著巨大的推動作用。
運用“以點帶麵”的管理藝術,必須注意以下幾點:
①選點必須具有代表性、普遍性。抓典型的同時是為了指導麵上的工作,因而必須是“同類”中的一個。假如你選擇那種客觀條件特別優越的做典型,別人就不會佩服,從而起不到示範作用。
②選擇典型不能搞“高、大、全”。世界上沒有十全十美的事物,也沒有完美無缺的典型。我們不必苛求典型高大完美,也不必回避或粉飾典型自身的某些缺點。
③培養典型不能“小灶加餐”。切不可把典型當成本部門的“皇太子”,要錢給錢,要物給物,通過開“小灶”、“加營養”硬喂出一個典型來。群眾佩服的是那些條件大體相似、主要靠自己幹出來的典型。
④宣傳典型不能人為地拔高。人為地拔高,結果往往是事與願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