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識病象,何施刀藥
“今人率言‘革新’,然革新固當知舊。不識病象,何施刀藥?僅為一種憑空抽象之理想,蠻幹強為,求其實現,鹵莽滅裂,於現狀有破壞無改進。凡對於已往曆史抱一種革命的蔑視者,此皆一切真正進步之勁敵也。”
佛家有語:“閱盡他寶,終非己分。”
我愛讀書,讀了幾十年的書,雖談不上有多少大徹大悟,但也頗有些思考。尤其是近幾年來,對政治曆史方麵的書、對改革方麵的資料,看得多一點,想得多一點,便斷斷續續、點點滴滴地有了一些積累,最後形成了這本書。主要的目的,就是“愛養其精神,撫靜其魂魄”,同時把自己的一些“曆史知識”轉化成“曆史智識”,供世人分享一下,盡一份讀書人的責任。
而關於什麼是“曆史智識”,為什麼要重視開發“曆史智識”,錢穆先生在《國史大綱》的“引論”中做了深刻論述:
“然中國最近,乃為其國民最缺乏國史智識之國家。何言之?‘曆史智識’與‘曆史材料’不同。我民族國家已往全部之活動,是為曆史。其經記載流傳以迄今者,隻可謂是曆史的材料,而非吾儕今日所需曆史的智識。材料累積而愈多,智識則與時以俱新。曆史智識,隨時變遷,應與當身現代種種問題,有親切之聯絡。曆史智識,貴能鑒古而知今……
今人率言‘革新’,然革新固當知舊。不識病象,何施刀藥?僅為一種憑空抽象之理想,蠻幹強為,求其實現,鹵莽滅裂,於現狀有破壞無改進。凡對於已往曆史抱一種革命的蔑視者,此皆一切真正進步之勁敵也。惟籍過去乃可認識現在,亦惟對現在有真實之認識,乃能對現在有真實之改進。故所貴於曆史智識者,又不僅於鑒古而知今,乃將為未來精神盡其一部分孕育與向導之責也。”
錢老先生不愧為史學大家,短短兩段話,便把學習曆史、獲取“曆史智識”的重要性,說得透徹明白。
據說,當年李白到黃鶴樓遊覽後詩興大發,本欲題詩一首。但當他看到崔顥寫的“白雲千載空悠悠”時,長歎一聲,“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本來,我是想在“後記”中,把自己這些年為什麼想研究曆史、為什麼要研究改革等問題表白一下,但在反複讀了錢穆先生《國史大綱》的“引論”部分後,便也隻好效“太白之歎”了!
是為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