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曆史大變局中不變的定律:向《周易》要改革智慧(1 / 3)

當我對中國曆代改革研究的興趣越來越濃的時候,一個偶然的機會,我驚奇地發現,《周易·革卦》中關於改革的論述是那樣的平實而樸素,精到而深刻,以至於三千年中國曆史上的每一次改革,無論是其成功的經驗,還是其失敗的教訓,都能從中得到印證。

改革,在當今時代,是一個時髦的話題;

改革,在曆史的長河中,又是一個沉重的話題。

回顧中國曆史乃至世界曆史上的每一次改革,無一不是充滿了波瀾,充滿了曲折,充滿了激烈的鬥爭,甚至充滿了血雨腥風……

然而,人類要進步,社會要發展,還是離不開改革,離不開對改革者的迫切需要,離不開對改革道路和改革方略的艱深思考和探究……

我們的老祖宗很聰明,總能從最平常的事物中發現最深刻的哲理。他們把廣大的社會看作是一口清冽的水井,強調“井道不可不革”,必須定期維修,經常清洗,才能保證水的活力,保證水的清澈,保證水的甘甜;否則,就會導致泥土淤積,井水穢濁,甚至腐化變臭,最終不得不被填埋。

我們的老祖宗很負責,總是沒有忘記“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崇高使命,把自己有關改革的思慮、改革的領悟裝進了一部古老的典籍--《周易》之中。

作為中華文化的源頭和六經之首的《周易》,是中國文化史上的一部奇書,也是世界文化史上的一部經典,它全麵體現了東方文化的精華,也開啟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智慧之門。誠如《周易·係辭上》中,子曰:“夫《易》何為者也?夫《易》開物成務,冒天下之道,如斯而已者也。是故,聖人以通天下之誌,以定天下之業,以斷天下之疑。”

當我對中國曆代改革研究的興趣越來越濃的時候,一個偶然的機會,我驚奇地發現,《周易·革卦》中關於改革的論述是那樣的平實而樸素,精到而深刻,以至於三千年中國曆史上的每一次改革,其成功的經驗都能從中得到印證,其失敗的教訓也能從中得到印證,真是奇哉!妙也!

與其他古老的大書相比,《周易》最鮮明的特征就是,它的哲學思想是通過一套結構嚴密的象數符號係統表現出來的,是象數形式與義理內容的奇妙結合。

與其他人論述改革的方式相比,《周易》關於改革思想的闡述,則是通過《革卦》的卦辭、《彖》、《象》和爻辭綜合說明的。

《革卦》的卦辭是:巳日乃孚,元亨。利貞,悔亡。《彖》曰:革,水火相息,二女同居,其誌不相得,曰革。“巳日乃孚”,革而信之。文明以說,大亨以正,革而當,其悔乃亡。天地革而四時成,湯武革命,順乎天而應乎人,革之時大矣哉。

《周易》在表述上最大的特點是話少、道理多。以上這段話,堪稱改革的總論,用我們現代的話講,就是相當於“指導思想”和“原則”。反複咀嚼這七十多個字,我們至少可以從中總結出以下四點:

其一,關於改革的形勢。這裏用了“水火相息,二女同居”的現象來形容,說明矛盾已經激化到相當的程度,協調並濟的平衡已經被破壞,衝突加劇,危機四伏,必須進行變革,方可重新建立新秩序,獲得新的平衡與穩定。

其二,關於改革的標準。這裏用了“‘巳日乃孚’,革而信之”來形容,意思是,待改革完成之時,應當使民眾普遍感到自己獲得了收益、滿足了願望、得到了實惠,從而得到他們的信任和理解。這是決定改革成敗的關鍵,也是判斷改革是否成功的唯一標準。

其三,關於改革的意義。這裏引用了湯武革命的例子,指出湯武革命勝利的根本原因是“順乎天而應乎人”,發出了“革之時大矣哉”的感歎,令人振奮,蕩氣回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