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2014年11月初,我到古城西安演講。接待單位的老總——一位中年女白領這樣對我說:“邱老師,您別講那些高深的理論。您就實實在在地告訴我,我手裏的那幾套房子,最近到底是賣還是不賣?”
接著,她又說:“還有,我如果把手裏那幾套房子賣了,您得告訴我,2015年有沒有新的投資渠道,讓我至少能保值?”
2015年即將開始的時候,太多的老百姓擔心,中國的經濟是否會出現斷崖式的風險。
2014年下半年,我走了全國很多地方,發現大江南北,長城內外,大家關心的問題隻有一個:中國經濟走向。
恰好在這個時候,中國出現了一個熱詞——“新常態”。
所謂“新常態”,用最通俗的話來解釋就是,過去35年導致中國經濟成功的大部分因素都已消失;而那些過去沒有的因素,未來則將日益凸顯,逐漸成為中國未來持續發展的源泉和動力。
就在我撰寫這篇前言的同一天,國家統計局公布,2014年中國GDP增速跌至7.4%,創1990年以來的最低。專家解讀,2015年中國經濟增速將調整為7%,而僅僅八年前,2007年中國經濟的增速曾達到14%。
中國經濟未來靠什麼?說起來很簡單,其實就是三大結構調整:第一,由投資主導轉型為消費主導;第二,由工業主導轉型為服務業主導,尤其是生產性的服務業主導;第三,由要素主導(勞動力、資本、土地等)轉型為創新主導。
同樣重要的是:中國的這一迫在眉睫的經濟轉型,恰好發生在“三期疊加”時期,即經濟增速的換擋期、改革轉型的陣痛期、前期刺激措施的消化期。這三者如何保持平衡?如何避免經濟當局成為“為難的拳擊手”,即既不能出重手,又不能不出手?
我在2014年出版的《當務之急:2014—2017年中國的最大風險》一書中,以“李克強難題”為比喻,對此有過詳盡的闡述和分析。
但老百姓卻關心不了這麼多。
再回到2014年11月初的西安。
聽完我的演講,那位接待單位的女白領對我說:“聽了您的報告,我決定還是不賣房子。但我依然擔心中國經濟,擔心房地產是否會崩盤、股市是否會暴跌,擔心我30年辛苦奮鬥的資產是否會縮水甚至化為泡影。”
我也不知如何作答,因為“信還是不信”,這是一個完全主觀的判斷。但當很多人都為此煩惱的時候,卻總有一些地方出了問題。
但你有沒有發現,我們擁有的所有這些煩惱,都是“有錢任性”之後的煩惱?30年前,我們沒有這些煩惱,因為那時我們沒有錢,因此也就沒有“任性”的自由,更沒有“任性”之後的擔憂與煩惱。
……
2014年12月初,我回到我的故鄉——上海,周日晚上與一些朋友聚餐。
晚上8點剛過,一位從事投資的朋友就起身告辭:“不好意思,先走一步。晚上要好好休息,明天一早有大筆交易。”
這裏的背景是:2014年11月21日,中國央行剛宣布降息,隨即股市大漲,直衝雲霄。他離席後,其他朋友告訴我,這位從事投資的朋友每天手中進出的資金不下數十億元。顯然,他的提早離席,是為了第二天更好地搏擊股市。
然而,正好兩周後,我們就收到了這位投資界朋友心髒病突發,不幸去世的消息。微信朋友圈裏,大家一片痛惜之聲。這位朋友與我同歲,太讓人悲痛、遺憾、唏噓了。生命實在太無常,太難以捉摸,人們隻能善待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