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6章 記(1 / 1)

本書作為《監督製度創新》課題的基本成果,研究和寫作曆時兩年,於甲申冬月完工。這一課題跨政治學、經濟學、法學和社會學諸學科,作為課題負責人,我記不清耗費了多少個節假日和夜晚,經曆了幾度心血熬煎的痛楚感受。而當厚實的成果即將付梓之際,如釋重負,一切付出都不在話下了。

作為紀檢監察部門的實際工作者,我深知廉政建設理論研究的重要,也很清楚自己的理論功底不夠堅實,然而責任感使我不揣淺陋,發奮學習,與參加課題研究的專家學者一起挑起重擔,以期在發展著的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下,對中國的監督製度創新這一重大問題進行較為深入的探討,對反腐敗的實踐能有所裨益。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本書在監督理論和反腐敗對策方麵的創新成果得到了有關方麵的肯定。

使我深感榮幸的是,中紀委副書記馬駛同誌對課題研究給予了關心和支持;課題組的兩位顧問——國家行政學院的領導和著名學者唐鐵漢教授、袁曙宏教授,對課題研究給予了關鍵性指導,提升了本書的境界。中紀委研究室副主任劉明波同誌對本書的大綱提出了有益的意見;遼寧省財政廳的張鋼軍研究員參與了課題研究和書稿寫作;國家行政學院出版社原社長李振墀研究員和現任社長肖淮蘇編審,責任編輯李錦慧副編審,對本書的出版給予了積極支持,傾注了不少心血,在此,一並表示衷心的感謝。

由於課題研究和書稿寫作、改定在我主要是利用業餘時間,盡管曆時兩年,仍顯得時間倉促,加之水平所限,書中的錯訛誠請讀者指教。另外,書稿完成後,在編輯出版期間,中央頒布了《建立健全教育、製度、監督並重的懲治和預防腐敗體係實施綱要》,相關的某些新內容已來不及補充,隻能表示遺憾了。

郎加

2005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