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成本日漸成為評估一個國家或地區競爭力和創新力的核心指標,也是影響未來社會經濟發展的極其重要因素。在經濟全球化和中國加入WTO的背景下,政府績效成為決定一國或地區國際競爭力的關鍵。控製政府成本與追求行政效率的良性互動關係有利於政令的貫徹和落實,提高政府效率有利於增強政府的感召力、凝聚力。因此,重視政府成本的研究,加強政府成本控製,不僅可以進一步促使政府的高績效行政,更能促進社會經濟的持續、穩定、陝速發展。
(第一節控製政府成本是提升政府績效的關鍵)
實踐表明,中國要在新世紀全麵提升國際競爭力,當務之急是提升國家的競爭力和創新力,政府競爭力是國家競爭力的核心。麵臨日益加劇的全球化,中國政府所麵臨的挑戰,並非來自於產品的質量與價格,而事實上來自於對政府績效產生決定性影響的體製性因素。比如,政府對外開放力度、政府職能轉變狀況、政府幹預與管製社會經濟的程度、政府管理理念、政府管理方式、政府管理製度,等等。其根本途徑則是轉變政府職能、深化政府管理體製改革,降低政府成本、提高政府效率,推進社會經濟的全麵轉型。所有這一切,需要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否則中國很難成為世界一流的國家。
政府的競爭和創新力水平有兩個重要的指標,一是政府的成本;二是政府的績效。政府的成本越低,績效越高,政府的競爭和創新力就越強。相反,政府的成本越高,績效越低,政府的競爭力就越弱,中國政府曆次的機構改革過程中都要涉及降低行政成本的問題,黨的十七大更是直接將降低行政成本列為改革的重要目標之一。
一、政府成本及其構成
所謂成本,主要是指為了獲得某種收益而必須為之付出的代價。從純經濟的角度來看,收益大於付出的預期是人們的行為原則,它是人類社會的首要理性原則。成本的概念在人類的經濟活動領域被廣泛使用,降低成本與提高收益一樣,幾乎成了衡量人們經濟活動成敗的關鍵。
討論政府成本,必須首先對政府做出明晰的界定。人們通常在兩種意義上使用政府這個概念:第一,廣義的政府,即指以行使公共權力和分配公共資源為名義而建立起來的所有國家機構;第二,狹義的政府,即指國家最為主要的三個機構(立法、行政、司法)中的行政部門。本書討論的政府應作廣義的政府來理解,即凡是能夠利用其物質力量對社會公共事務做出權威性決定、對社會資源做出權威性分配的所有行為主體的總和。作為一種公共機構的政府,它自身的生存是通過收取捐稅解決的,也就是說,政府的維持經費來源於財政。政府的運行結果與成本之間沒有必然的預算硬約束,作為行為主體的政府機構及其官僚體製沒有自主節約經費的傾向與激勵機製,這導致政府成本的控製較之於企業和個人更為複雜。由於其影響公權力和公共預算領域,對公眾的影響麵大,容易引起波動,所以研究也顯得更加重要。
政府成本也有狹義與廣義之分。狹義地講,政府成本是政府為實現治理目標而投入的各種經濟資源的總和,一般用政府當期財政支出和經濟耗費來衡量,其實質是政府治理的當期經濟成本或者說行政成本。廣義地講,政府成本是政府為實現治理目標而投入的各種資源的總和,政府投入不是政府自身運轉的產物,而是從社會獲得的各類資源;政府投入的過程,即是對社會產生影響從而造成多種結果的過程。因此,廣義的政府成本也就是政府為實現治理目標所采取的治理行為對社會造成的各種影響及其結果的總和。本書采用廣義的政府成本作為分析工具。
根據政府成本的組成,也可將其劃分為政治成本、經濟成本、社會文化成本。政治成本指由於政府治理而產生的各種政治後果,如政府政策實施導致的執政合法性下降、群眾基礎喪失、周邊關係惡化,都屬政治成本範疇。經濟成本指政府治理行為對經濟發展產生的影響,如政府經濟政策的實施,不僅直接改變了一國的產業結構,也對此後各產業的發展產生了較大影響。社會文化成本指由政府主導的各類政策對社會文化結構產生的影響及結果,如政府主導的市場化改革製度安排,不僅使國家正式製度發生變遷,也導致了社會非正式製度的變遷,如人們的倫理道德的改變,最終影響社會文化發展。對現階段中國政府成本的結構,不僅要分析其政治成本、經濟成本,還要著重分析其社會文化成本。因為,在一個轉型社會中,非正式製度變遷所產生的影響較之正式製度變遷的影響往往要大得多。
根據能否在政府預算中列支,可以將政府成本分為顯性成本和隱性成本。顯性政府成本是指政府履行其職能的直接支出,可以計算並在政府財政預算中列支,相當於政府行政管理費用。它又可以分為經常性支出和發展性支出兩類。經常性支出包括政府公務員薪金、各類辦公費用支出等維持政府日常運行所必需的開支,這是一種政府行政管理的實際支出,是可以計算和控製的。發展性支出則用於中長期發展所需,例如政府新蓋辦公大樓、增添電子網絡設備等的開支。隱性政府成本是為政府運作支付的一種社會代價,它可以看作是一種隱含的成本,通常在政府預算中無法列支,它的存在降低了政府績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