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道光年間,武英殿大學士曹振鏞,官居宰相,位極人臣,為三國魏武帝曹操之後,自幼飽讀詩書經卷,閑暇時間,嗜好四處搜集古書奇卷,家中藏書無數,其中不乏一些竹牘殘卷,錦帛玉書,金石銘文,牲皮雜章之類。無論年代久遠,從占卜,醫療,兵書,巫術到各種奇聞怪錄,民間雜談,應有盡有。這些書卷,充斥著曹府的三宅六院。曹振鏞指派傭人雜役,專門負責管理這些書卷,並招賢納士翻譯注釋其中的鳥文篆字,番文異語,整理成章,便於後人賞閱,實是前人栽樹,後人乘涼,功德無量。
江南士子陳鯉,字文通,年近而立,三番五次考取功名不濟,在一次落榜之後,在京城官道沿街叫賣先祖傳下來的幾本文典。正當其為下一餐還未著落之時,正巧遇到便服出訪的武英殿大學士曹振鏞。曹振鏞已年近古希,但對書籍的愛好有增不減,將陳文通所賣文典翻看數頁,不禁喜樂萬分。曹振鏞詳細詢問了此書由來,陳文通看麵前這位老者氣度不凡,不敢怠慢,所問皆一一答複。幾番言語相往,曹振鏞覺得陳文通頗有學識,便邀陳文通府上相敘。
曹府再敘,陳文通得知麵前這位老者便是當今宰相武英殿大學士曹振鏞,不禁頂禮膜拜。曹振鏞觀其相貌清秀,彬彬有禮,便問起陳文通來龍去脈。陳文通如實作答,曹振鏞漸漸動了惻隱之心,一番挽留。陳文通知道自己的處境,沒有過多推辭,就在曹府暫時安頓下來。
陳文通後來在曹府管理藏書,兢兢業業,以期能報知遇之恩。
曹府雜役從藏書房內搬出一尊石鼓,置於花庭魚缸旁,高約三尺,灰白色石料,一人合抱。上麵有一些奇怪的字符,似鳥篆又不是鳥篆,坑坑點點,八十多字,像是條條魚蟲遊過。字符有規律的組合排列,讓人確定這就是一種文字。陳文通很是好奇,幾日來翻閱古籍經典,都沒有查閱到石鼓上文字的由來。這可讓陳文通來了興趣,當下聯合曹府內其他士子,對石鼓上麵的文字琢磨良久,卻都沒有確切結果。
曹府內年長的管家告訴大家,乾隆年間黃河泛濫,在修築黃河堤壩之時挖到一尊石鼓,本來下麵還有很長的一個底座,深埋在地下,不知道有多長,隻因當時石鼓擋住了修築堤壩的去路,無奈隻好撬斷上部分。當時很是奇怪,撬下石鼓之後,下麵的石料卻是中空的,一下子向外冒出大股清水,噴達幾丈高,不大一會附近形成一片水澤。監察河工的官員頓時慌了神,急令部下運送大量黃土掩埋,整整忙了三日,才堵住這處噴泉。
當時這個事情在民間議論紛紛,傳為怪談,監察河工的官員,把這事記錄在案,上表給了當朝工部尚書,工部尚書把這件奇事啟奏了當朝乾隆皇帝。時年連年天災,謠言四起,蠱惑人心,乾隆皇帝大怒,命令戶部尚書曹文植,也就是曹振鏞的父親,代君出巡黃河工事,順道徹查此事。曹文植自持一身浩然正氣,絕不信這些怪力亂神之事。但是封住的泉眼不好再掘開,由於人多眼雜,為了免生一些事端,曹文植便把石鼓幹脆帶回京城曹府。從此這件事漸漸無人再提,不了了之。
曹文植仙逝之後,曹振鏞後來在曹宅發現了這個石鼓,見其古色古香,便保留下來。曹振鏞對上麵的文字甚為著迷,卻無從考證,加之石鼓傳說甚為不詳,就也沒過多理會。石鼓長置於柴房四十多年,逐漸被人遺忘,年輕的一輩曹府雜役對此一無所知,今日房屋修繕,才將石鼓搬出。
陳文通為之著迷,決心要解開石鼓文字之謎。
這石鼓上的文字,起筆圓潤厚重,落筆像拖著一條尾巴,形若遊魚,筆劃首尾相連,收尾又細又長。石鼓上並非隻有文字,從邊緣到中心有九條模糊不清的圓環刻痕,一環套著一環,層層往裏收縮。文字便刻在這圓環中間,從最外環到內層,中心處一字形如滿月,有眾星環月之象。細細數了一下,石鼓上共有八十一字,最外環十七字,共九層圓環,往裏每層遞減兩字,中心處一字。
陳文通用硬物敲擊了一下石鼓,石鼓先是發出一下敲擊聲,接著呼嚕嚕響了七八下回聲,就好比山坡上滾下一塊石頭,令人十分不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