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川郡,位於魏國中部,毗鄰王都大梁,素有一郡煙雨,三川盛景之稱,風景如畫,宛若傍水麗人依偎在王都之側。
自魏昭王繼位以來便屢次欲遷都於此,但每次均召文武群臣反對,也就不了了之了,然昭王每年三月總會抽出一段時間小住於此。三川繁華,引得王侯久駐。每逢此時節,商流如梭,車水馬龍,更有無數文人騷客慕名而來,時人稱“煙雨之約”。
昭王文治武功平平無奇,對於享樂遊玩頗有見地,以風雅之士自詡,”煙雨之約“作為盛事一年一度如時舉行,兩年前卻因宮廷內亂停辦,第二年重新舉辦立即如火如荼,更勝往昔。眼下既無天災,也無兵戈之亂,一年一度的”煙雨之約“想必也會按期舉行。
三川郡自外往裏,分為三個城區,外城,內城,都會。外城多是狹仄的棚戶,密密麻麻聚集,如同蟻居。而內城情景則是大不一樣,鱗次櫛比的店鋪,整整齊齊的青石板路,還有專門的排汙渠道直通外城。至於都會,更是人間天堂一般,假山流水,亭台樓閣,廊腰縵回,簷牙高啄,色彩豔麗的琉璃瓦覆蓋其上,富貴氣息十足。
外城內城之間僅一牆之隔,若是要進入,便要繳納十金或者內城居民的保薦,而要進入都會,更需要有魏國貴族帶領。
外城的民眾多半是不知內城的生活,十金對於他們而言,是半輩子才能累積的財富,內城民眾也大多不知道都會的情景,爵位在他們看來是高不可攀的,一個三川郡城,儼然被劃分成三個世界。
這顯然並沒能影響民眾對於各自生活的享受,外城民眾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偶爾內城店鋪在“煙雨之約”急需人手時,會出內城招人,便一窩蜂而上。獲得雇傭的人則在眾人羨慕的眼光中換上過年才穿的新衣進入內城,等回到外城,內城的見聞便成了最大的談資,也成為外城人眼中的見過世麵之人。至於其他時候,外城人唯一的娛樂便是張家長李家短的瑣屑小事了。
酒樓門口的一塊空地,“我親眼所見,嗯……”一草帽男子斜靠著門柱,口沫橫飛,“就是天崩的第二日五更,我去喂馬,那“鬼麵羅刹”剛回來,手裏抱著野男人就進了她的房子,等我喂完馬都沒出來……”四周圍著的人聚精會神地聽著,一叼著狗尾巴草的少年拍了拍瘦弱的胸膛,“狗頭哥的話我信,當年內城招人,看中的就是狗頭哥的老實厚道,他不會瞎編亂造……”一挎著籃子的婦女撇了撇嘴,“我早就說過那掃把星是大害,如今又做出這樣傷風敗俗的事……”
一時之間,群情洶洶,紛紛聲討起來。正在熱烈而不失秩序地聲討之際,突然一下子安靜下來,人們的目光都不約而同地聚集在一高大男子身上,隻見他裹著一件破襖子,裏麵棉絮清晰可見,扛著一把鏽劍,鏽劍挑著一隻葫蘆,搖搖晃晃地經過,眾人慌忙讓路,很快就空出一條道路,隻見其大步走進酒樓,這時人群中傳出悉悉索索地小聲議論,“若是被這傻子聽到,保不準要被痛打一頓……”此人依舊心有餘悸;“那傻子對那鬼女人可是言聽計從,果真蛇鼠一窩麼。”自命清白人家不屑之聲;“哼,這三川郡還真是什麼人都有……”這是大梁商人不時秀一下優越感。”怕他作甚,我聽說鐵棍幫近日便要對他們有動作。“消息靈通的人鼓舞眾人。